任务:《好中文的样子》中的“和合技”
副本儿:GS07E15gDAMA组的探寻之旅
这不是一篇关于“和合技”或“Github应用”的科普贴,更像是一段绚丽学习时光的回顾。
它记录着:
来自天津、上海、珠海、香港的我们5个人,因缘际会相聚在王佩老师的课堂上,
在为期8天的“副本儿”里,找到了本次任务(和合炼成)中独属于我们的地图和秘宝。
时间轴:出发前
当王佩老师在群里再次布置了一次小组作业之后,学习群再次被各种招募和自荐信息刷屏。受惠这次的新规:合作过一次的组员不得再同组。我便以最后一个名额的身份,诚惶诚恐地进入了 IT大手珠海大妈(Zoom.Quiet)发起的任务小组。
进组后,大妈先把群名称按照纬度高低决定出来的组名称(S07E15G193)进行了同命名。然后,他为即将启程孤山的霍比特人提供了行李和工具:
注册Github(版本控制管理工具,进行文章发布、点评、修改、和合,可调动大家无穷的写作原力);
**下载Zoom .us **(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协作流程、工具使用、内容和合的问题讨论,可快速形成决议)。
这两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暗藏了若干个通往孤山宝藏的坑,大妈笑而不语,就这样引领着我们出发了。
第一天,在之前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我注册Github迟到了,张口来了一句:不好意思。
大妈立即在群里拍出一段话:
千万不要轻易说,不好意思以及对不起之类的话。
这种都是严重的
习得性无助症的关联心理
认为只要真诚道歉了,事儿就能变好
认为只要道歉了,自己就能学会
认为只要道歉了……
是的,与其轻易哼哼出道歉,形成一个状似和谐礼貌的群,不如提醒自己端正态度,尽力挤出时间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在通读和商定完成这次和合任务的规约(如何理解本次任务、如何进入和合阵地、小组如何协作)后,我们的绚丽旅程开始了。
根据大家可投入的时间,小组的协作安排是这样的:
1、第一天必须完成自己需写的500字短文的初稿,并发布到Github的专属作业仓库中,供同伴们点评与回复
2、每天在20:30~21:30 进行视频和合会议
3、会议 Zoom.us 入口,提前5分钟发布
4、不能按时进入的可听录音看录像
时间轴:出发
第一天,我、小七、竹子、大妈都在我们的Github的仓库里发布了屎稿(语出大妈,早交早省心,不要有压力)一篇。
交出屎稿目的就是让我们迅速上手Github界面(手机版本/web版本/本地版本)开始亲试“自评、他评以及issue提案/协同功能”。
这是大妈给我们挖的第一个坑。
很快,我,竹子,小七分别感到了自己的左脸被怼得生疼:大妈使用Github对文章逐行进行了点评,让屎稿的问题暴露的“一览无余”(恩,这是小宋姑娘理解Github最经典的用词)。
晚8点半,小组第一次顺利召开了zoom会议。我对大妈高冷技术大手的想象被转换成利落温暖的男主播,而竹子的沉稳女声、小宋姑娘的俏皮与灵动,立刻让我有种“闻声如面”的感觉。嗯,小七当晚有重要应酬,缺席中……
会议中,我们完成了四项议题,也达成了重要的和合流程:
- 学会使用Github基本功能:这部分基本是大妈的单口相声了,我们看着大妈的共享屏幕演示,感觉新世界大门就这么被踹开了。
- 破题:形成5篇文章,各自独立又整体完整,做到文字优美,吸引人读下去。
- 自怼和互怼:每人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一遍整体修改,并对其他同伴的文章进行点评。
- 内容和合:每天在视频会议里通读所有人文章,找出听起来不通顺的地方,互怼。
会议结束后,大妈就着热乎劲,一边共享着会议视频,一边为我们布置了小组作业:
海岸线整理会议纪要;
手机版用户安心竹整理一篇GITHUB手机版使用指南;
小宋姑娘研究发布 dashboard 进入说明;
满满当当的第一天和合旅程就这么结束了,我个人的感受基本就是一脸懵逼、二脸辛苦、三脸期待。
后面的旅程,一如预料般一天比一天精彩,就像小宋姑娘说的那样:
大妈给我地雷,我回大妈春雷。
时间轴:在路上
第二天,大妈奔赴帝都参会,将在高铁中度过无网的15个小时。临行前,他完成了自稿修改,还在小组群里对大家进行了要务提醒(大妈操心了,高素质项目管理人的自律和勤勉,无处不体现)。
我、小七和竹子也根据昨天会议上对破题的理解重新提交了新稿。得益于大妈的良心好怼:大到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小到细节逻辑、遣词造句,我们一边捂着怼肿的脸,一边修改或推倒重来。小七更是触发了高产键,在候机时、在应酬间、在睡觉前、在早起时,一共写了5大篇用来备选( 此处应有掌声)。
就这样,我们一边给大妈留下的坑填土,一边对自己的文章,从内心重新认真审视:为何写?表达啥?用对了方法吗?
时间轴: 发现秘宝
一、和而不同
事件:
按照组员所在地维度高低进行组长认定的方法,被大妈引申到了作业的选题上。他猜想,这五篇文章会不会隐藏着一个地理线索,而以食物为主题串起地理线索,以食托物好不好?
关于这个猜想,大家各抒已见。最终共同形成决议:回到写作的源头,不“作”。即,写出先打动自己,后打动小组成员的文章即可。
心得:
互怼的过程中,大妈被怼“思虑过度”。我一边偷笑一边觉得,在如此开放又充满思辨的气氛中讨论,本身就是和合技。《圣经》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凡人要做到的是尽可能地还原出来。而我们小组的合和技表达之一,就是帮助大家回溯自己思考问题的心理源头。我们,和而不同。
二、挖坑与填坑
事件:
小宋在怼他人稿件的时候敏锐地发现了:作者如果不进行逐行的修改,其他组员就只能对发生修改的部分进行评注。如果非要强行点评,就只能进入原作的“家”,进入原文编辑模式后,插入评论留下“我怼过你的痕迹”。
正是因为有这个不便,才引导小宋率先发现与总结出来了C-C模式「私塾7.1/36」和合技C-C模式
以及后来大妈夜袭我们几个原文后的B-C模式「私塾7.2/36」和合技BC 模式
当然,这全都是老司机大妈预留好的大坑。
心得:
小宋的发现加速了其余组员对github在协同工作上的实际理解。
她首次在和合中引入了“第一作者”与“修改者”概念,把文章修改权限上的问题再次回源到合和技对于文字本身的意义:
合和技的目的在于:写作者内心先有一个图景,然后才把图景写出来。把心中的图景落到纸上的过程,叫做写作技巧。但是在写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对心中图景的细节性遗忘或忽略。和合就是别人说说别人从你的文章中看到了什么,或者应该怎么改。如果这个改的符合你心中原有的图景,或者弥补了你在描写图景时遗漏的细节,你就觉得对对对。如果和合不符合你当初的设想,就需要反思你在写作过程中怎样让别人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怎样调整。小七觉得大妈说的好,一定因为大妈的用语符合小七的预期。
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我们就在破解知识魔咒的过程中不断认知、破解、制造新魔咒、再认知、再破解。这就是和合技第二个意义。
三、程序猿思维
事件:
当小宋提出了填坑的一个解决方案时,大妈笑而回答:这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哦。
竹子说,没有学过程序的人也可以想得到对吧。
大妈怼:程序并不是复杂的东西,比爱情简单直接太多多多……。没学过程序思维的人,并不等于没有编程思维,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各种事务需要的思维和工具和编程是基本一致的。
看完这句,竹子果然顺利试出了第二种方法。
心得:
大妈是人民的大妈。他是最熟悉工具的人,但只把最基础的介绍给我们,然后一步步充满设计性地把我们推入大坑再引导我们奋力填土。他之所以要求大家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整体修改,就是为了让大家及早发现C-C模式,也不断让我们破开已有的思维定势,不再“视而不见”。所以,他是最好的导师,从术和道的双重维度,对我们授人以渔。
时间轴: 抵达
8天转眼过去,就在我们不断进行技术上、思想上、写作上的和合时,时间也把我们带到了任务提交的终点。
在经历了193次版本修改与提交后(恩,我承认:我贡献了几次毫无意义的版本修改,就是为了试验而已,由于不好好注明版本名还被大妈怒怼,这是对占用资源和精力的反面教材),我们五个人的作业终于合成一个专辑。
最后一次小组会议上,我们在大妈的主持下,通过github的Project功能,按照“先易后难,先小爱后大爱”的逻辑顺序进行了文章排序。整个过程不超过 5分钟,直观的页面操作下,辅以语音述明理由,五人参与,五人决议,一篇作业就这么愉快高效地出炉啦。
远在天南海北五个不同地方的人,海岸线、安心竹、大妈、小宋偲瑄、申小七。
你们,要么在从珠海到帝都出差的辛苦奔波中、要么在三月的天津为新项目加班中、要么在香港为了重要的人生目标而行色匆匆、要么在浦东国际机场紧张工作之余、要么在清晨马拉松或晚间照顾宝贝女儿的全能爸比切换中,
全都挤出了最最宝贵的时间,贡献了最最感人的利他行为,共同创造了最最人性的学习过程。
最终,这一切都让每个人抵达了这终点,属于自己的、属于小组的孤山。
我为和你们共处这一段美丽时光而感激和深以为荣。
感谢大家。
感谢简书课堂:好中文的样子。
感谢王佩老师。
最后:答对作者名字的有奖竞猜现告结束。奖品已私信至成功答对的小伙伴。感谢大家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