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地翻阅,总是让自己忘了看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在合上书本时,看到书名上的一个词“整合”。再想到看书时,书中提到“状态的调节”,其中有句话是说:婴儿内化的是相互调节的过程,而不是客体本身或部分客体。持续进行的调节,涉及不断重复那些能够产生预期的序列性体验,由此持续进行的调节成为内隐关系知晓的基础。
内隐关系知晓转变有一个明显的主观特征是感觉它像一个突然的、质的改变。在咨询中的“相遇时刻”,做到“时机恰当的解释”,听起来像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你要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才不会只是被动地像是等待奇迹的发生。再回来它发生的初期,婴儿期。这里还有一个词是“相互调节”。相互调节的身体性目标和主体性目标,还有调节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浮现属性。我意象性地去设想,像是两个人有各自的特殊窗口,各自的轨道在运转,而彼此的特殊窗口突然对上了,这就是相遇时刻。这相遇时刻有这样的不确定性,但每个人各自的特殊窗口是可以增加或打造的,运转是可以推动的,那便可以增加相遇时刻的几率。咨询里的相遇时刻是以咨询师的共情、接纳和积极关注为基础的。书中同时提到了“当下时刻”,婴儿的活动和心理治疗中,“当下时刻”都在某些方面频繁而又以微小的变化重复,成为了“内隐关系知晓”领域中“与另一个人相处的图式”的表征。“相遇时刻”是非技术的,是真实发生的,我为咨询师需要某些像是自我暴露的感受表达有些感到焦虑和忐忑,似乎那个时刻变成了一种赌博,虽然是真心的,却害怕失败。是还缺乏马上接受反馈和继续跟上的能力吧。
刚翻开书时,我其实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母女关系中,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一种自己无法细明却又明确存在的影响。那就是一种重复的细节和环境。而对于两人关系,对视和敞开,相处当下和感受,是日常生活中缺乏的。所以,“我感觉到你感觉到我感觉到了。。。”这还似乎真是遥远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