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设计感,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让意义自动彰显,同时还能显现出美感来。一堂有设计感的语文课,不仅会让孩子于无觉中学到知识,更会让孩子油然而生愉悦感,当然听课者听起来也会很舒服。设计感是需要一些教学技术积淀以及对孩子学习心理的理解才能产生的。然而,在很多日常教学中,即使课堂没有设计感,也依然能够让孩子有所收获,比如《小英雄雨来》,按照列标题、第一二三四五六个章节的顺序让孩子体悟句子、有感情朗读,孩子也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但是,毋庸置疑,那样按部就班的教学,和有设计感的教学,其教学效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红色经典课文更需要设计感,是因为,它在课文之外加上了“经典”,在“经典”之前又加上了“红色”,尤其是那红色,从颜色上看,本身就很吸引人的眼球,或者给人以热血沸腾感,因此往往难以消化。
布鲁纳说任何知识都可以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了设计感。“红色”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外加的东西,但如果好好设计,就能够让孩子接受。
如何设计呢?自然是将“红色”的东西融入到一些教学环节中而不着痕迹。
今天听了三节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每一篇课文教学都重视了设计感。第一篇课文教的是《小英雄雨来》,教者将教学直接就聚焦到“勇斗小鬼子”这个章节中,先让孩子体会小鬼子的阴险狡诈,再让孩子读读雨来的表现,最后归结到一种坚定的信念:我是中国人,我在自己的祖国。而在让孩子体悟环境描写时,教者巧妙地先出示后两处环境描写,衬托一种悲凉的气氛,在出示一开始衬托幸福生活的环境描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对比:是侵略者破坏原本幸福的生活,从而突出了雨来的英雄形象。
第二篇课文《黄继光》的教学,教者先带领孩子了解战争背景,使孩子受到震撼,接着带领孩子朗读课文,然后抓住两处关键性的语句让孩子进行反思自省,一处提问:黄继光可以不申请任务吗?然而他申请了!第二处提问:黄继光可以不堵枪眼吗?然而他堵了。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吗?这种人格是基于中国杀身成仁文化的一种表现,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君子担当!在两处思辨中,红色基因闪闪发亮。
第三堂课教的也是《黄继光》,是按照要求当作精读课文来教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者设计的功夫,尤其是几段视频的实时播放,一是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那血染的战场;一是让孩子们听着总书记的声音,真正理解黄继光等英雄们为什么会如此地舍身忘死。这些视频的播放,也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体悟到了黄继光在战场上的动作、语言,从而不觉中体悟到了黄继光伟大的人格。
以上教者的设计,让红色随教潜,让红色润无声!我想,这也是红色经典课文教学需要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