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此书的作者是作曲家出身,创作专辑的效率世界知名。而作者对此的解释就在于发现阻力最小之路,所以他总能将周遭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当做自我发展的资源。艺术家的智慧属于流体智力,优势是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任何领域发挥效用;限制则在于这种百搭的方法只能教会我们把握做事的洞见,而给不出具体的行动方法。所谓的阻力最小之路,不是现成的,需要每个人有了足够的领悟,再根据自身条件、面对的环境因素,再针对想要达成的目标,为自己定制一条线路。而且走上这条路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地照着地图就好,没有地图,方向全凭我们对当下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价值除了适应之外,更关键的就是创造。为了让我们理解创造的力量,作者颇为用心地从多个矛盾的成功解决为例,让读者了解且乐于创造。
02
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普遍的焦虑,最具体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在日趋复杂的生活中面对越来越多的双避或者双趋冲突:要么是想苗条又舍不下美食;要么打算专注事业又不得不陪家人。此类纠结不胜枚举。作者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描述,即,生活中遭遇的多数事件都可被概括在一个张力系统内,被动的面对问题便是张力拉紧,然后连忙应对获得暂时舒缓,直到问题复发后又一次绷紧。当很多系统堆叠在一起,这边想要舒缓就被迫拉紧那边,这就会造成一种结构性冲突。对于想要提升自我的人或者计划扩展业务的公司而言,这种冲突最是无解,常常困窘到只能从一个系统躲到另一个系统,最后发现不过是囿于几个矛盾的交叉点原地摇摆。
作者将这种在矛盾面前左支右绌的状态归咎于我们自小所受的教育过于强调确定性。父母对幼儿在概念上的强加和对自我尝试的禁止,扼杀了其创造力的萌发,导致多数人在长大后习惯了由环境支配生活。即便对现状有再多的不满,我们似乎只面对着顺从或是反抗的两维选择,于是就陷入了“紧张-松弛”拉锯中,最后耗尽意志力。此即吴伯凡常说的“比无能更可怕的是熟练的无能。”积极自黑的屌丝们固然有乐观豁达的品质,而其自愿降格的无奈却多是源于对环境的过分归因,将发挥失常、时机未到、准备不足等能原因,划归到环境因素中,形成自我心理防御,结果就是靠着没营养的鸡汤喂饱自己颓废的人生。
03
用原地起跳来抵抗地心引力显然是徒劳,而阻力最小之路的奥妙在于通过借势而逐步跃迁上更高一级的台阶。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元认知能力和更广阔的视野,这两点都切中发挥创造力要点。创造的本质就是发现所面对的现状其实可以再生长出更多的维度,如同骑脚踏车的两条腿,只看一维,是在杠杆两侧较劲,当把格局扩大时,其实两腿正在很默契地合作,朝共同的目标冲刺。所以,面对问题时要克服防御或逃避的本能,以创造为导向,切换到建设性的思维。
人类的行为模式依据其生命之结构而定,总有些结构较其他更容易让人获得渴望的结果。这就是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我们的目标不可以只是天马行空,因为阻力最小之路在目标最终被达到前都处在不断的迭代调整中。这一方面需要元认知能力来锚定自己所处的起点和想要的终点在哪里;另一方面要遵循自己的直觉,敏锐感知到环境对自身行为的反馈,逐步将形成矛盾的势能调整方向,最终成为帮助自己成功的合力。对于以创造为导向的人生中,阻力最小之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感知更宽广的生命维度。这里强调的是在感知范围内,能与意识保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于无远弗届宏大理想不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带有主动性的归属感。正如一句西谚说的,所谓幸福,即是感觉自己“be a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04
需要避免的误区是,阻力最小之路并不是路程最短之路。沟壑纵横是现实的常态,所以在起点和目标之间不存在直线的最短距离。书中以芝加哥城的牛道为例,每一头牛只是有了一个目的地,然后依着顺应环境的本能,一步一步地踩出了道路,虽然曲折蜿蜒,但确实就是最有利于达到目标的线路。所以我们随时都可能正踏在阻力最小之路上,也随时都可能走上岔道,其要义就是打破信任的边界,只要本能上获得了一种意义感,我们就要信任此刻的环境正在引导我们走出反抗-顺应的死循环。
此外,在路上还必须有被自信心加持过的执行力,不要任由嘈杂的信息干扰心志。尤其在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知道事缓则圆的道理,因为重大的问题很少真正被解决,只会被取代。成功的改革者都不会被现状绑架,而是开创更广阔的新结构。正如汽车普及之后,破坏城市环境的马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所以,对自己真正要什么保持透彻的洞见,不固着在问题的表面形式,是最终达成目标核心技能。
所以在阻力最小之路上的每一步都是战略性的,都是对创造节奏的悉心把握,只要有了清晰的愿景,沿路走就不存在不应该有的放弃。
为了指导操作,作者还是大致给出了三条策略:一是补偿策略。仅以不纠结为目标的话,大可留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尽量减少摇摆的幅度,让矛盾各方的张力相抵;二是冲突操纵。提高对压力的敏感度以激发执行力,意识到局势注定变坏时主动导向损失最轻的结果;三是意志力操纵。想要有大突破首先要杜绝简单粗暴的蛮干。任何事都不是只要强调个人靠意志付诸努力就能实现,创造力的前提是尊重真相,然后再用积极态度利用好周围的资源。
因此,创造愿景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未来,不要静止地守着存量,对于问题只寻找解决之道,不纠结其原因。创造是心志层面的新陈代谢,不应该先于生命而结束,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积累动能。愿景的发展要像盔甲一样能一直穿在身上,不能只是一句遥远无形的口号。当愿景逐步实现时,我们周围的环境也会有积极的改变。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成分是一样的,只是组成了不同的环境结构,所以要拯救一个吸毒者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强制其本人,而是有序引导其摆脱现有的社会关系。
结 语
如果不想被世界操纵,就要让自己复杂起来,而当想要控制周遭环境时,就要能够将现状简要概括为自己能利用的资源。这些都要求创造力游刃有余的运用。阻力最小之路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周围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创造力的人对世界不会悲观,因为他们“never say never”,一切皆可被创造,在通过创造而不断增长的愿景下,万物皆共生共荣。
附 言
港式黑帮片中常出现谈判的场景,两派一言不合都掏枪待射,这种局势就处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紧张-松弛”模式中。忽然,有位年高德劭或是喜感十足的人站到中间主持道:“别冲动,大家来这都为求财而已,没必要玩命。”此刻局势就被引入了一个创造性的维度,求财这件事一下子就从双方对立的矛盾切换成了可以合作的统一目标。同理,在生活中积极发挥创造力就能切换到阻力最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