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没有目的性的话语,才越能说进孩子心里。
一座森林是一家以青少年心理咨询为特色的家庭教育机构。不少家长向一座森林专家反映,自己的孩子跟同学聊微信能个把小时不抬头,就是跟父母无话可说,回了家直接进房间,不吃饭不出来。
其实孩子的沟通欲是很强烈的,他们渴望表达,喜欢遇见志趣相投的人,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夸奖,可很遗憾,这些在和家长的沟通里都没有。
孩子不喜欢和父母沟通,无外乎两个原因:不喜欢沟通的内容,不喜欢沟通的方式。
大部分中国家庭的亲子沟通在内容上目的性都很明确:考察学习、追问成绩、催促作业。
不论交谈是怎么引起的,哪怕是下楼买瓶酱油,家长都能拐十八个弯儿再回到学习上来。
“妈妈,我刚看了本书,里面说宇宙……”
“作业写完了吗?有空看闲书了?”
“爸爸,老师说让我们去郊区亲近大自然”
“月考前十名再去。”
一句话就将一场原本可以丰富有趣的谈话变得无比难受。
孩子或是认为父母的打断很扫兴,或是察觉到这场交谈其实另有目的,不论哪一种,沟通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不真诚的。
一旦内藏了“目的”,一切都会变成为目的服务的手段。功利性会让沟通的趣味与舒适度大打折扣。
想要促进亲子沟通,父母不妨多和孩子聊些无关学习的“废话”。“废话”并不废,孩子能从父母的“废话”中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与尊重。
一座森林“五感五力”理论体系提出,父母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培养帮孩子获取和建立“亲密感”,进而有助于帮助孩子提升适应集体和社会的能力,避免出现社交困难、适应困难,形成自私叛逆等消极性格。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整天都在说废话,他一定是快乐自由的;一个人如果整天都在说有用的事,那他肯定不太开心。
另外,父母也应该注意自己在沟通上的态度和方式问题。
围绕亲子沟通方式,一座森林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专家李老师向家长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避免指责式沟通
指责式沟通是指家长在对话中会不自觉地质问孩子,给孩子出难题,指出孩子的错误,结果原本的双向沟通变成了父母单方面输出:批评过失、指责失误。
充满压力的沟通,一定是不被喜欢的。
2、避免啰嗦式沟通
啰嗦式沟通是指在一场对话中,一旦出现了一个父母关注的“点”,那么父母会抓住这个点不放,不停对孩子喋喋不休,层层盘问,比如早恋问题。
如果再捎带着翻旧账,像“你看别人家xxx”这些孩子最抵触的沟通方式,孩子会认为和父母的沟通就是一场“灾难”,长此以往,就会对沟通采取回避、拒绝的态度。
一座森林在《1×10森林工作法》中提出,亲子沟通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感受关爱、吸收营养的过程。
我们建议父母在和孩子在交谈中,尽量选择一些轻松的话题,聊一些无关学习的“废话”。比如讨论孩子感兴趣的作品、角色人物等等,在畅谈中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表达,给孩子认可与鼓励。
同时,给孩子讲一些自己的童年故事,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让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更加立体,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坦诚。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平时多和孩子说些“废话”,让沟通少一些目的性、功利性,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从家庭中得到温暖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