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微子》11章,涉及孔子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等方面思想内容。 尤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最为经典。
【原文】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通译】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学究】
商朝最后年代,纣王当政,出现著名的三公被废事件。同袍兄长微子逃离朝歌,离开商土,那是对纣王彻底的失望;箕子是纣王叔叔,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据说后来成为韩国祖先,也算是血脉仅存;比干也是纣王叔叔,剖心而出,见老妪问“无心菜有否”而绝望。可见一个朝代要毁灭,再多的忠臣也会因此而受牵连。
这里说明一个人要灭亡之前,先令其疯狂。天数到了,再多再好的资源也无力回天。历史上的商纣王并非《封神榜》所描述的那样,也是一个不得多的的国君,只是国运已到,便出现一系列的悲哀。
【原文】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通译】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学究】
我们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可这里真正把柳下惠的真实告诉了大家,确实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典狱官,因为直道事人而被三次罢免,可见柳下惠的确有才,也的确不通人情,才会出现坐怀不乱的事件。
柳下惠知道只要直言不讳做事,到哪里的结果都是一样,那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做呢?柳下惠作为鲁国人,和孔子一样,对待周礼制度是非常看重,这一点甚至比孔子更来得硬气。导致后人给柳下惠戴了这样的一顶帽子,那就是“坐怀不乱”,实际上这句话并非赞美柳下惠有多高的节操,而是隐含他不是男人,也算是千古奇冤了。
【原文】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通译】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你。”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学究】
齐鲁皆邻国,孔子最后前去齐国传播周礼制度,齐景公就明确说到自己不会像鲁君这样对待孔子的,孔子一听就明白在齐国传播周礼制度的艰难,于是就借故推辞,离开齐国。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孔子的理解和为人处事,既然大家尿不到一壶里,何必相处呢?孔子是识趣的人。可我们在现实中讲到太多不识趣的现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