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
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不在于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受教育的人,掌握一种思维方式。获得自信、独立、乐观的素质。
东方与西方教育的不同在于,东方教育强调的是:找到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而西方教育强调的是:每个问题不一定都有正确答案,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持有自己的答案。
在东方的课堂上,我们总是看到老师在传授正确的答案给学生们,学生都在认真听讲,做笔记记录。假如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大部分的情况下,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而在西方的课堂上,老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同学们讨论,自由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会很好的维护讨论的氛围,每一个观点都会得到尊重。
在《亲密关系》中,有观察发现:“即使是颐气指使的人也更喜欢有主见而不是谦恭服从的人。”这个观点应用在职场里,也是一样的:即使你的老板是一个颐气指使的人,他也希望你能够有主见,而不是只知服从。
如何能够有主见,而不是只只服从呢?我最近在读日本学者狩野未希的书《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精英们都在学的自我意见建立法》,给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建立自我意见的方法。作者担任指导国际水平思考力、表达力、作文力的学校——Wonderful Kids学校的校长。曾在TED Tokyo Teachers发表TED TALK“It’s Thinking Time”。希望你也能从书中找到自我意见建立的方法。
书名《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只看书名,会误以为是最典型的美国式经管书籍。但本书作者,来自日本的狩野未希,用日式的可爱风,装扮了一本严肃的思维训练技巧,使这本书易读,可操作性也非常强。另外,本书作者狩野未希来自日本,教育背景和中国人非常类似。我们不妨跟着他的脚步,一起思考“西方式”的意见建立法是否真的有效呢?
第一课:要有根据的持有自己的意见。
我们对一个事件持有自己的意见之前,应该先了解清楚整个事件的全貌,尽可能的掌握越多信息,先持有自己的意见。
我们的生活中,常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这类意见,也就是说,提出意见的人,并没有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提出意见。
第二课:深入理解,区分前提条件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意见”。
“事实”是通过证据可以证明的事物。
“意见”是我们思考后,每个人得到的不同想法。
在我们掌握了事件发生的一些前提条件时,就需要仔细分辨哪些是真实的“事实”,哪些是“意见”。以免混淆,导致我们提出的意见不够客观。
不懂装懂,有多么令人讨厌呢?我们生活中一定都遇到过这样的争论。明明对方的观点站不住脚,只要稍提出两个问题,对方就回答不上来了,然而,对方还是因为“面子”的原因,一直坚守自己的阵地。这种人,持有的就不是“事实”,而只是他们“意见”。
第三课:对自己持有的意见,进行辩证
“屁股决定脑袋”,即使是在全面掌握了“事实”的前提下,每个人提出的意见依然会有所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件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们要对自己的意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尝试反驳自己的观点、尝试从外部人员的观点来思考,思考有利益相关的人,对事件会有什么样的意见。这一步是丰富自己意见的必要步骤。
第四课:预测未来,以决定现在的行动。
在行动前,要先预测一个事件的未来状况,积极的,消极的,都需要预测到位。预测一个事件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将来遇到状况,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思考此次行动,有没有现在执行的必要?
第五课:交换意见的14项规则
为了让不同的意见相互切磋,感受到自己意见的升华。作者建议多将自己的意见与大家进行交流。互相的身份就像“同行评审”。以专业的眼光评论和反驳每一个意见。以下是交换意见的14项规则:
规则一:这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见
规则二: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
规则三:揭示接下来要说话的内容“地图”
规则四:重要的地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三重复
规则五:避免武断的语气
规则六:反对≠否定人格
规则七:把否定当成对方的“提问”
规则八:不打断对方说话
规则九:“不懂装懂”不可取
规则十:全盘接受对方的意见,并不是“尊重”
规则十一:不要跟随对方的脚步
规则十二:问根据,说出来
规则十三:不要假装自己什么都懂
规则十四:要反对,就要提出替代方案
第六课:多关心自己的意见
东方人相对西方人,更内敛,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意见。而是我们大多时候选择忽略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我们“感觉不太对劲”的时候,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时候任性一些,往往能提出很好的意见。
读一本书,最好的吸收方式是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得失,获得经验,这才是我们读一本书最大的收获。《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精英们都在学的自我意见建立法》这本书非常适合实践,相信大家也会有不少收获,作者狩野未希提供的这套方法,真的非常适合东方人阅读、实践和思考。想要成为圈子里的意见领袖,就从这本书开始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