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沐
想起复合材料概论选修课上,任课老师讲起陶瓷基复合材料这一节时,就提起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立同教授等主持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得了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研制出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避免了传统陶瓷太脆的“阿喀琉斯之踵”,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恰好,在这课的前几天我看过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的相关资料(不要问我为什么对他这么关心,我当年只是想考中南大学研究生而已),了解到黄院士主持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所以,我在课后找到老师,一本正经说0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是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
讨论半天后,然而,还是任课老师够机智,以04年有两位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作结,并在第二次课上专门找到我的座位,满脸微笑的告诉我,你说的是对的,黄院士也获得了0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于同年打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6年无人获取的尴尬,大奖花落两家,可鲜有人知道这一事实。大多数人只知其一的存在。
然而,提起黄伯云院士,人们会说他曾任中南校长,他关于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的研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他是全国人大代表······
可是却少有人知道他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在美国读完硕士、读完博士之后归国的留学生,黄院士也曾感动过中国!
就正如我。
我清晰记得,当我CCTV上听到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的感人事迹时,我的眼泪不自觉往下落,给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心灵上浇下肥沃的养分。
今天的我还记得还会记得这一幕,可是对与他同一年同样感动了中国的材料科学家黄伯云院士的事迹却完全没有印象。
“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上了大学,学了材料专业的我,若不是要想要考中南大学,也并不会有兴趣去了解黄伯云。似乎也就不能怪罪当时都不知道碳材料为何物的我只记得更为接地气洪战辉的事迹,而对相对遥远神奇、甚至不知所云黄大院士的事迹当成耳旁风了。
但是,作为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我们要不止步于了解感动中国的刘翔,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秋萍等等非材料专业人也会去认识去了解的人物,而是要刷刷我们材料人的存在感,带着诚意去用心的认识那些年感动过中国的科学家,尤其是与材料相关科学家的丰功伟绩。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隐姓埋名28年,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也是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唯一获得者。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就是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最常说的一句话。“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鉴于师先生已经离世,感动中国晚会把奖杯颁给了他的作品——空心涡轮叶片。
从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2012),“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2011),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伟长(2010)到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民主脊梁钱学森(2007)以及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闵恩泽(2007),和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2002),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13年,但是上述提及的科学家们的事迹你了解吗?
以吾所见,并不是要记住他们“感动”了中国这一事实,而是要记住他们感动中国的原因。就像我们能记住杰伦哥拍了什么电影、唱了哪些脍炙人口的歌那样,不刻意,而是就这么给记住了,并能加以传播。
但愿我辈青年人能够追随科学家们、大师们的脚步,身怀报国心,实现科学强国梦。即便不能投身科学实现科学强国梦,那么我辈青年人至少要做到怀揣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前辈们的事迹,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未尝不可。
文|刘沐
欢迎你的关注,走过路过不要忘记点个赞哟,笔芯
一个离科研路越来越远的研究生
But,我还是要科普一下在生活当中与材料相关的小知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