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妈妈》 Coraline (2009)
导演: 亨利·塞利克
编剧: 亨利·塞利克 / 尼尔·盖曼
主演: 达科塔·范宁 / 泰瑞·海切尔 / 珍妮弗·桑德斯 / 唐·弗兰奇 / 小罗伯特·拜利
亨利·塞里克此前导演停格动画《圣诞夜惊魂》,蒂姆·波顿的名头盖过他,但他能够与波顿相通的才华毕竟在,那是暗夜里制造华丽的才华。《鬼妈妈》的开头,一片萧索的小镇,破罗孤零的“粉红宫殿”公寓,照例是哥特风的黑暗格调,此后故事中的各种鬼怪、动物、奇境,都透露出导演心底一种艳丽与繁复。
塞里克在这诡谲的氛围里,讲了一个关于小女孩卡洛琳的成长的梦,梦的样貌是随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但对成长各处痛楚的点拨,都显出一种无可辩驳的真切感。
卡洛琳随编写园艺书籍为生、然而事业失意的父母搬到远离城市的乡下,住进租金便宜的“粉红宫殿”公寓,父母头疼于自己要出的书,对卡洛琳疏于照顾,卡洛琳在房间里晃荡时,发现客厅墙上有一扇小门,白天门是被砖头堵住的。晚上,门里钻出老鼠,引睡梦中的卡洛琳钻进洞里,来到一个镜像世界,这里头一切都完美极了,妈妈会做好吃的饭菜,爸爸风趣而多才,粉红公寓外的花园被整修得美不胜收,自己的卧室也像个公主房。然而不久,卡洛琳发现这美丽幻境的秘密——造出一切诱人东西的好妈妈,原来是渴求管束小孩,并称这管束为“爱”的老巫婆,她要卡洛琳留在美丽世界,代价是像木偶一样挖掉眼球,换成无神的纽扣,并且永远“听话”,永远接受自己给与她的“爱”。
这种“爱”在我们的生活随处都是,妈妈罔顾孩子有自己的灵魂,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并要求他们表现出自己想要的模样,但若是不听话,绝对用最严厉的方式使之就范。电影里巫婆嫌小男孩韦比讲话太多,便缝了他的嘴,嫌他不会笑,便将他的嘴脚缝得翘起来。
于是孩子们便不得不在妈妈的“爱护”下成长,并成为精神的游魂。卡洛琳在一面镜子里发现真实世界里失踪的几个孩子的鬼魂,鬼魂告诉卡洛琳,巫婆靠好吃好喝好玩骗他们进了这个美好的幻境,用纽扣缝了他们的眼睛,囚禁他们,并“在这里吃掉我们的一生。”
如今的小孩,生活条件好,好吃好喝好玩的伸手即有,然而他们也要按父母的要求,被划定目标,数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体育,所有原先可以拯救、造福灵魂的东西,统统成为“美好未来”的保障,小孩以后靠这些可以成名谋利,家长便也因制造了如此优秀的产品而无限自豪。
如此,代价便是丧失灵魂。影中卡洛琳为了救出那几个被囚禁小孩的鬼魂,与巫婆打赌费尽力气要找回来的几个小圆球,便是每个小孩的灵魂。然而起初丧失了的灵魂,是不能被寻回的。卡洛琳千辛万苦找回来的三个小球,最终是化作一堆碎片。
《鬼妈妈》靠一个童话故事,讨论每个家庭中最迫切的现实:像粉红宫殿中小门那头的巫婆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与包装,不是“爱”而是对孩子们灵魂的摧残;像真实生活中的爸爸妈妈对卡洛琳完全忽视,也是会叫小孩荒废的。这中间的平衡究竟如何寻得,影片只提供一个思考的引子,答案还需要大人小孩一起努力去寻。
我们也看得出,导演是倾注了对成长中孩子们的关怀的。
如今我们的动画片,尽皆傻乎乎靠愚蠢的把戏糊弄小孩子。他们竟不晓得,好作品首先是要对得起自己一份艺术的良心,蒂姆·波顿、皮克斯、宫崎骏、万籁鸣、特伟……以及一切优秀的动画作者,都是要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想要表现的灵魂一角,用最精湛的技艺承托起来。
我们为儿童的作品,根本不曾在最浅显的层面上触及灵魂的话题。怕孩子不懂?那是因为我们的创作者自己首先过于单薄,过于懒惰,不愿动脑筋、也无力深究这些意义重大的话题。所以我们现在的动画片,统统愚蠢透顶。
题外话:
我长大的过程中,听过范晓萱一首《好小孩的日记》,那时她是被唱片公司包装成健康的“萱萱姐姐”,她用“健康”的歌声如此唱:“要吃肉,还有青菜,不管爱不爱。不饿肚子, 不吃太饱,准时吃三餐。多运动、多喝水,少吃糖、少蛀牙,做一个健康活泼的好小孩。”此后看见乖张的纹身、诡谲的染发、八个耳洞的范晓萱,原来单纯美丽的形象倾塌了,却深深被她这真实的一面吸引,看到她“不听话”的灵魂开了花。于是也便明白,此前的“小魔女”,竟是唱片公司搭造起一种伪饰的爱,是要与巫婆妈妈一起囚禁小孩的。
根本没有“健康活泼的好小孩”这回事,学校里“三好学生”长大后发现那不过是利欲争夺的肇端。《鬼妈妈》心里头的鬼,就是为孩子灵魂裹小脚的欲望,然后给这灵魂镶一双精致的绣花鞋,那里面究竟是怎样的骨折、扭断、矫揉造作,鬼妈妈看不见,鬼妈妈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