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总有一群人表现的无比的努力,虽取得的结果不够理想,但也让老师或者老板提不出一点异议,久而久之似乎只要过程做的足够好就行了,我努力,对于结果就不再关心,可这个世界是看结果的。
对比一直很努力的人,我更佩服那些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不用加班就能超出预期的完成老板所交代工作的人。
后来发现,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不曾尽力。并且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表现出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努力,最近看到青山资本创始人张野写给创业者的一篇文《晒勤奋是种病》,推荐给大家。
“拼了!这个点了我们还在努力加班!”
“每天加班到半夜,连续一周遇到同一个Uber司机。”
“一天四个城市,到了XX,小伙伴约起来。”
“不枉费我堵了两小时的车过来,XX大会现场,某大佬的分享真是对极了!”
………
社交媒体上,此类晒加班、晒社交、晒行程的内容比比皆是,愈“演”愈烈。朋友圈里,很多人晒自拍,秀恩爱,但上面这种晒,可以称之为“晒勤奋”。
偶尔晒下也无妨,不过这股晒勤奋之风正越来越盛,甚至有朋友圈燎原之势,让人难以忍受,不吐不快。
需要提前说明的一点,让人难以忍受的不是“勤奋”本身,而是“晒”。
“勤奋”本身是美德。古有“凿壁偷光”,今有“五百强CEO们只睡三个小时”,“勤能补拙”之励志性,上下五千年无词出其右。但是,晒勤奋就有点值得玩味了。
自从微博、朋友圈等社交手段风靡,晒勤奋的现象一直存在。晒勤奋自然是有一些目的,比如晒给老板看,求加薪,求表扬,比如有晒给员工看,打鸡血,诸如此类的小心思偶尔晒晒也无可厚非。
不过,对于创业者来说,“晒勤奋”如果成了工作的标配,甚至以晒勤奋为荣,“勤奋为晒而生”,先不去看背后的动机为何,但是屡屡“晒勤奋”的小聪明就暴露了自己的蠢。
这些“晒勤奋”的创业者有一些类似的共通性:他们每天乐死不疲的刷屏,朋友圈里非常忙碌。早上天不亮就要赶早班机,中午赶着跟某个“名人”吃饭合影,晚上加班到深夜。“百忙”之中乐滋滋地刷屏,期待着一个个崇拜的评论和点赞。
归纳一下,这类“晒勤奋”党的几种表现:
1、以长时间加班和出差为荣。需要在社交媒体上“晒”才有成就感。晒完之后,对点赞和评论翘首以待。
2、热衷各种会议论坛和社交,不惜用一整天的时间跨城参会,挤在后排拍照,拍照后首发社交媒体,对论坛内容并不深入思考。
3、有意无意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起早贪黑爱看书”。
4、热衷转发某些“比你有钱的人还比你努力”之类鸡汤段子。
5、委婉晒工作细节:满黑板会议纪要、“盒饭已经连吃了三天”,以达到“晒勤奋”的目的。
“晒”是一种心理需求。从心理学的角讲,“晒”的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渴求,为了获得社会或自我认同而产生的行为。换另一种说法就是“条件自尊”,因为人们的自我评价取决于他人或者外部环境。
但是,“小晒怡情,大晒易伤”。
有心理学人士告诉我,频繁“晒勤奋”的背后,显示出人的心理是有焦虑、压抑,以及脆弱性的。频繁“晒勤奋”显示了“我不这样做,我会觉得没存在感,别人觉得我没有努力”的一种脆弱感。
说到这,如果晒勤奋显示的是你的脆弱和不安,那还有什么好晒的呢?
在我看来,勤奋是创业路上的“标配”,是基础层面的比拼。通往成功的路上,有很多个层面的比拼,勤奋、智慧、人格等等,而勤奋是其中最最基础的比拼。几乎所有成功的人,勤奋对他们来说就是生活的常态。在持之以恒地勤奋的基础上,再去
“尊重时间高效做事”,比拼深度思考,布局谋篇以及执行力等问题。恰恰是这些人也没有时间
耗精力秀勤奋。如果你还醉心于“晒”勤奋,那说明勤奋对你来说还是一件“难得的新鲜事”,“我们最想炫耀的恰恰是我们没有的东西”。(参考“缺什么晒什么”理论)。
所以,对于真想做成点事的创业者,有晒勤奋刷存在感的时间,不如多读书多用脑用心深入思考。如果创业方向需要小规模试错大规模推行的
“精益创业”,我更提倡专注精要事务,对非精要事务的决绝摈弃,尊重时间注重效能的
“精要创业”。在众多的选择面前,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最核心的目标上,而不是通过种种迹象显示你是在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