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生家庭”热议之下,是觉醒还是甩锅?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话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话题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响。
几年前知乎上便有关于原生家庭的大量讨论,曾有人提问:“为何现在流行讨论原生家庭的伤害?”。有人认为是因为在信息爆炸时代,80后开始逐渐走向觉醒。但现在说觉醒,似乎还为时尚早。
随着2019年年初连续剧《都挺好》的热播,社会大众对原生家庭的讨论被推向了另一个高点,同时,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人们众说纷纭。
几个公知在谈话节目中,表达了这场讨论热潮中的几种主要观点。陈铭说,“如今原生家庭已经成为一种万能的背锅神器。”熊浩说,“如果一个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没有证伪的空间,无法标定自己的边界,这基本就是一种信仰。”储殷说,“我把原生家庭的理论,在生活当中观察、运用的时候,这里面经常会有非常严重的阶层歧视。”
这几种观点里面,其实都潜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认定:某种类型的原生家庭,必然导致某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无法被改变。很多人看到过、经历过,便对于“原生家庭的伤痛代代相传”深表认同,这是造成偏见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原生家庭的魔咒能否被打破?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原生家庭,它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入人们的视线的。
原生家庭其实是一个心理学词汇, 与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人成年前的家庭,包括父母、抚养人、兄弟姐妹等组成的家庭。新生家庭则是成年人与伴侣结婚后组成的家庭。
近几年来,许多国内外心理咨询师出版了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借助咨询案例来分析讨论暴力、虐待等家庭对孩子产生的危害,提供一些自我疗愈的建议。其目的都是帮助更多的人从伤痛中走出来。
但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觉醒和甩锅之间,很多人自然而优雅地完成了甩锅的动作。不过,也有人选择了前者。有人在豆瓣成立了原生家庭的互助小组,也有人在搜集、整理原生家庭的相关研究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理解原生家庭,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奥利弗·詹姆斯便是其中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他在这方面更有发言权。他也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为了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让更多的人摆脱童年伤痛,更多的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奥利弗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到《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并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分别从0~6个月、0~3岁、3~6岁探讨了养育方式对于孩子自我界限、关系模式、是非观的影响。
让我们回到生命的最初,来搜寻成长的轨迹,看看都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那个孩子”。
二、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其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性格特质等,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呢?
《教养的迷思》的作者, 心理学教授哈里斯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很小,儿童人格的塑造,主要是受同辈小伙伴,还有家庭之外的经验影响。 ”这个观点其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与同伴呆在一起,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会关注孩子在学校里和哪些人玩,而拼命想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甚至重点班。但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显然来自家庭。
也有人抱持基因决定一切的观点。在这场原生家庭的讨论中,有的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我的父母就那样,你还指望我怎么样?”
基因对孩子确实会产生影响,但主要体现在外貌、身高、体质等身体条件上,对性格特点、思考方式等方面影响较小。
真正对孩子起关键性影响的,是自父母的抚育方式。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父母的抚育方式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电-化学模式,影响孩子对生活的理解。”
什么叫做抚育方式呢?
简单来说,就是母亲(指代照顾者)照顾孩子、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比如,母亲是否对孩子的需求敏感,是否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母亲是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关爱,还是冷漠与失望。
不同的抚育方式,会促使幼儿在0~3岁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而抚育方式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所处的社会阶层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20世纪60-70年代,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将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模式分为四种: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安全型依恋模式。前三种统称为不安全型,不安全型与安全型在人群中各站50%。
根据幼儿及母亲的追踪研究显示,四种类型的母亲和孩子通常有以下的表现:
1.回避型幼儿的母亲通常是控制性和侵扰性的。她不太喜欢拥抱这种亲密接触,习惯掌控互动的主导权。她也会打断孩子的注意力,要求孩子看她,甚至动手把孩子的头转向她。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孩子,由于觉得自己会被拒绝,而习惯抢先一步拒绝他人。
2.缠人型幼儿的母亲情绪低落,也常会和孩子分离。尽管她会拥抱孩子,却不太热情。缠人型依恋模式的孩子最害怕被抛弃,因而变得特别粘人,也更容易神经紧张和焦虑。
3.混乱型幼儿的母亲会有虐待、严重忽视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无法信任,甚至惧怕这个“最亲近的人”。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孩子同时具有回避型和缠人型的特点,既渴望亲密的关系,又无法信任他人。
4.安全型幼儿的母亲温情且友善。她对孩子的需求敏感,也会积极回应,喜欢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更容易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也会在人际关系当中感觉到很自在。
也许有的人会说,同样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也不一样啊,这要怎么解释呢?实际上,父母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方式都会有所差别。另外,孩子的思维、性格还会受到出生顺序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那个孩子”来说,他现在已经长大成人,过去无法被改变,原生家庭也无法选择,需要着眼的是可以改变的地方——现在和将来。
三、迎来“原生家庭”的转机
有网友评论:“ 最可怕的是:即使我们觉得父母不对,却不知不觉中一直在模仿他们。我们口头说我以后一定不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但是最后却和他们一样而不自知。 ”
好在关于原生家庭的热烈讨论,让我们意识到了其中的诸多问题。至少现在,我们可以在书籍、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为自己、为新生的孩子做点什么,迎来新的转机。
1.为自己做点什么?
奥利弗给予大部分人的其中一个建议是内省,观察自己的情绪。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奥利弗举了一个咨询者的例子。
有段时间,B夫人与她的弟弟住在一起。有一天弟弟忘记带午餐了,B夫人提议给他送过去,弟弟却一再推辞。B夫人也觉得没有必要,这才意识到:在她脑子里一直盘旋的是她母亲的想法,而不是她的。这种自省让B夫人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学会将自己的感受与母亲的感受划清界限。
除此之外,内省还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进行。了解我们幼时父母的抚育方式,也会有助于观察自己的情绪,但要注意避免陷入责怪父母的情绪。
2.为孩子做点什么?
父母是个神圣的职业,但这个职业的门槛却非常低,也没有系统的上岗培训。很多人几乎是依靠自己的本能来养育孩子,这就会造成很多问题。
据调查表明,1000名英国母亲中,一半以上的母亲感到精疲力竭,平均每晚只睡四个小时,容易被婴儿激怒,处于一种绝望的状态。这也是很多母亲患上产后抑郁症的原因。
奥利弗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说道:“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头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大多数女性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对于准备要孩子、处在孕期的准爸准妈来说,提前预见问题、做好人力物力的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和孩子来说都十分重要。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有情绪稳定的孩子。
尽管抚育方式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电-化学模式,《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也提到,“科学研究表明,成长过程中的良好体验可以重置这一水平。”
按照人均寿命80岁来算,对于成年人来说,原生家庭生活才只占到了生命的1/4。纵然生命的开头我们无法执笔,但生命后续的篇章,由我们自己书写。能否打破原生家庭“痛苦代代相传的魔咒”,摒弃其不良影响,由我们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