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奶奶死了。死得很决然,很悲凉。
从微信朋友圈得知福奶奶离世的消息,我不禁愕然。老家虽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老子不请自己去”的俗语,可83岁高龄的她身体可是一直很健朗的啊。
作为奶奶生前的好友,她是为数不多的健在者之一了,同时也是我最要好的发小的奶奶。年初离乡之前到她那辞行时,她竟端出一小碟蚕豆招待我。听着她老人家用不多的几颗牙咀嚼蚕豆时发出的清脆之音,刚届不惑之年的我自叹不如。
在老家休假的发小全程亲历了奶奶决然赴死的全过程。他的描述令我有些寒噤。
死的那天,福奶奶于天刚蒙蒙发亮时,坐着轮椅悄悄从后门出来,顺着下坡惯性之势,冲进屋前一口鱼塘,下塘前还脱掉了发小刚给她买回换上的薄棉袄,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洗衣台上。
也许她老人家想到棉袄浮力大,必定会阻碍她必死之计划,也可能是生性节俭的她舍不得这样一件新衣陪葬。
福奶奶共育有四子二女,家庭经济条件在当地都算宽裕,孙辈或商或仕,也可算成功,待她也孝顺。老人家一直住在全家都在外务工的小儿子家,也算是为子女守屋,逢年过节儿孙满堂一聚,个个都孝敬她一些钱食。
半年前,她不慎摔倒,右腿髋骨粉碎性骨折,因此不得不依赖轮椅生活。人老了一伤病,上厕所、洗澡都成问题,照顾起居就异常棘手,儿孙们大都在外谋生存发展。
无奈之下只得召开家庭会议,决议由四个儿子家轮流来承担赡养义务,一家一个月。毕竟高寿,儿媳妇年长的年过花甲,最小的也五十出头了。一月一迁徙,老人深深感觉到自己已是大家庭的累赘,好像在被后辈们当包袱一样甩来甩去。加上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起居生活的儿媳们难免各有几句牢骚话,从而促成她老人家悲壮的寻死计划。
等天已大亮,发小起床后来到屋前鱼塘边刷牙时发现,奶奶竟半浮半沉于水面之上。发小急忙跳进鱼塘,把浸泡得有些泛白的老人家抱起,可惜已然回天乏术。
无比悲痛的发小心尽凄凉,两行清泪潸然而下。一周的念经、法事热闹之后,震天锣鼓鞭炮声中复归于尘土,复归于平静,一切都那么自然。
近些年来,各地农村别墅拔地而起,风景甚为亮丽,可平时大都是老人小孩留守在家。留守老人的悲凉消息接二连三,有老人冬天独居在家烤火因棉衣着火被活活烧死的;有老人卧病在床不堪病痛折磨偷偷喝农药、投水自尽的,还有独居老人死去多日被野狗啃食半边才被发现的。
邻居中有位九十六岁的老爷爷,因独自一人生活实在无法持续,只得随在外谋生的大儿子搬迁至广西。
如此高龄背井离乡心境如何我是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他可是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几趟的。离家不到两月,老人家在异地悄然离世,火化归葬了。
最让人难受的是,陪送福奶奶上山时,村里的老辈们非常一致地认同她的选择,纷纷表示等自己无法独立生活起居时,一定仿效这种从容赴死的做法,自个寻死路。
奶奶在世时,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要修得好人才能善终。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善终,人生如纸,一撕而过,时代的变迁已让生死变得如此漠然。
对中国人来说,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理性考量与选择,死的理由似乎永远不够充足,因此自杀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寻短见”,民间也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
在波涛汹涌的时代进步过程中,小角色的苦痛历来无足轻重,有时活着甚至成为一种茫然,了无意义。在完美社会没有到来之前,自杀是必然的社会现象。自杀者始终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崭新生命开始前应当焕发出的特殊光彩。
其实,人的衰老和成长一样,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不过孩子的成长备受关注,倾注着父母绝大部分的精力和心血,而老人的衰老和离去却没有引起太多的关心和留意。
亲人一场,缘分终有尽了的时候。看着日渐老去的父母,想着终将会老去的自己,伴随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不知道,人生尽处是悲凉的结局有多少人可以躲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