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善于思考的人,都喜欢比较,喜欢在关系中看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但在对比中,也容易出现说不清的现象,这就是把不同层次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还是举例说明吧。
比如政治和思想。
很多人认为政治会决定思想,知识分子不也端国家的饭碗?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的处士横议,清朝的文字狱等,这都是国家处理知识分子的事例。这是极端的例子,放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也是低频率事件,不过“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是常态。尤其在我国官本位的意识形态下,这样的事情见惯不怪。
实际上,不是政治决定思想,而是思想决定政治。当然,这要放在足够长的历史中来说这件事。如果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当政者可能扼杀那些能量不大的思想者,或者压制某种思想的传播。
有了这些铺垫,再说政治和思想,这两个词语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思想在政治之上,它决定着政治,当然这个决定不是事务上或职责上的决定,而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作为各项政治策略的基础。
历史上很多人都讨论孔子是失败还是成功。按照官本位的思想,若说成功,孔子至少应该成为诸侯王,至少像周公那样,虽不为王,但行使王的权力。但现实中的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只在自己国度里鲁国做过短暂的大司寇,后招惹嫉妒而逃亡,在其他国家了基本上没得到重用,惶惶如丧家之犬。在西方世界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只有哲学王才有资格做王,或者做王的人应该精通哲学。但这只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曾经有个城邦的国王请柏拉图去教授自己哲学,但时间不长就受不了了,差点置柏拉图于死地,柏拉图只好逃跑了。
虽然如此,柏拉图也好,孔子也罢,他们对西方或者东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柏拉图之后的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注脚(怀特海语),而在东方则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评价。试想没有柏拉图和孔子,西方和中国的文化是否足够灿烂,没有这样思想的滋养,又有多少人迷失方向?
鉴于此,不能拿政治事功衡量思想家的价值。政治关注的现世事务,思想则指向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心的清明纯粹。
再说物质和精神。
这也是一对纠缠不清的概念,最突出的时期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诞生之后,他把物质和心灵二分,互不关联。物质可分,心灵不可分,但他们又同时汇集在人身上。这就是一种纠结。
实际上呢,这是两个不在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就人而言,说物质,指向构成人的材料,是人的部分;而精神则是言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整体。二者是不在一个层面的两个概念,无法对比。
这还有些像中国哲学中的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之争,其实,性本善之性指的是人性之本质,而性本恶之性指的是肉体。言说的对象不一样,怎么能放在一起讨论?
以上是说概念的层次问题,还可以说一组概念:制度与观念。
一个国家,是制度决定观念,还是观念决定制度,怎么说都不能圆满。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不能说谁决定谁的问题。它们共同指向另一个高层次的概念,即思想。观念也好,制度也罢,都是由思想决定的。这也许是鲁迅弃医从文的认识基础,他想拯救人们的思想。
拉杂说了这些,就是想指出,在讨论概念之间的关联时,不要简单的对比,而是要弄清楚概念间的关联,在内容上是否在同一层面,是否需要指向高一位的概念等,这样才能让问题更加清楚明白,而不是混沌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