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十一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解析: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享用得了它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被很多人认为是封建思想中“三纲五常”的源头,也是一个被批判了很久的思想。
自西汉时期董仲舒所倡导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君权,父权,夫权”在社会中形成的绝对权利,将人们从根本上的做了贵贱尊卑的区别,以致于“为臣,为子,为妻”者必须绝对的依从“君、父、夫”否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被社会所不容。
虽然三纲五常的建立,让封建社会在人伦的关系上确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但是自古以来在这样偏激的纲常之道下,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悲剧。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迂腐的思想,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是被人所唾弃的。
如果我们既不了解历史,也没有认真的读过论语,可能真的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印象:孔子虽然具有大智慧,但是也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人,也有着非常迂腐的观点。
然而,事实真的是那样吗?孔子真的是一个借着纲常之道给人分贵贱,并奴役人们思想的人吗?
读罢此章,你就会知道,他不是!
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里并没有所谓的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有的只是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身份应该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简单一点来说,为君者,为父者的言行举止要能成为为臣者,为子者的表率,而为臣者,为子者要能恪尽职守,为国尽忠,为家尽力,维持国与家的稳定和发展,只有大家都能在自己的角色上好好的发挥作用,国才能兴,家才能旺。
就好比在一个企业当中,如果老板和管理者不能成为拼搏向上的表率,下属和员工也不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的完成工作,即使企业现在暂时是存在的,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会继续存在的呢?
又好比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又何以能期望孩子长大了能懂事听话,行止有度呢?
不管在任何时候的任何集体中,想要有良好的协作关系都需要集体中的成员能够各司其职,互相支撑。如果没有这样的默契做基础是很难做到大家齐心协力创造辉煌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让谁一定要听谁的,而是告诉人们要恪尽职守,承担责任,唯有这样才能把所有的事向好的方向推动。
这个被人误解了千百年的三纲五常告诉我们,好的道理如果被人别有用心的曲解了之后往往会变成义正言辞的坏工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诚然我们不能否认三纲五常在历史中存在的一些积极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告诉人们,要正确的理解夫子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