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在山西冶金地质勘探七队工作的我和老高,挣的工资比地方上高一级半,每月另加野外工作津贴30元,经济收入很是可观。而且勘探工作在山区,可以直接从农民手里买到鸡蛋、鸡肉、猪肉、羊肉、牛肉、粉面、杂粮等。这些肉、蛋、粮因为是从农民手里直接购买,没有中间环节的盘剥与周转,又便宜又新鲜。野外地质勘探工作,虽辛苦,但从生活的角度看,好处不少,挣钱多,生活成本还低,是许多人都向往的好单位。
辛苦不是地质勘探工作最大的短板,地质勘探工作最令我和老高头疼的是居无定所,甚至一年会搬好几次家。频繁的流动对孩子上学读书影响很大。孩子刚刚适应了这个学校的这个老师,又要去体验那所学校的那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地质队子弟基本上没有学习成绩特别好的,能跟上当地学校的进度已经很不错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和老高分析,如果在地质队继续工作下去,很可能会耽误两个女儿的前途。孩子们上学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就像种庄户,过了播种季节,再想种也没机会了。再加上我们夫妇双方的父母都已年事已高,逐渐需要子女的照顾。回地方工作,两全其美。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也有了一个稳定的上学环境。唯一让我们作难的是,经济收入急剧下降。在地质队每月两人杂七杂八能领到300多元钱,回到地方每人每月只能领不到80元,两人加起来就是150元左右,是原来收入的50%。而且回到地方以后,很难买到便宜又新鲜的肉、蛋、粮,生活质量也将会严重下降。打个比方,现在你在朔州一个月挣4000元,过的啥日子?如果突然把你调到北京,一个月只给你2000元的生活费,你能接受吗?但,为了下一代,也为了上一代,我和老高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地质队调回地方工作。
在大哥的帮助下,我和老高顺利调回了当时的朔县工作(现在的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调回的那一年,大女儿高平读初一第二学期,因先前在地质队上学,基础不好,在转回朔县二中的一次考试中,英语只得了10分(满分100),语文、数学也差得很远,也因为她得阑尾炎休学了一个多月,所以选择了留级,重读初一。她的两个初一分别是在朔城区二中的49班和55班读的。她上学早,留级以后还比55班的同学小1-2岁。二女儿文静上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也不怎么样。两个孩子都比较上进,转回朔县的学校,看到了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发奋努力,刻苦用功;各科老师精心辅导,我们夫妇也经常和老师沟通,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批改孩子的作业,检查孩子该背诵的知识。经过孩子、家长、老师三方共同努力,两个孩子的成绩慢慢赶上来了,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姐姐是北大法律硕士,妹妹是北大医学博士。
时间、实践都证明:从地质队调回地方工作,是我和老高一个正确的选择,虽然我们没有了高工资,承担了更高的生活成本,但这份选择后的收获是无法用收入衡量、更无法用收入去替代的。
(地方:上世界80年代相对于企业的工作地点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