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都在冷静,现在我要行动了。”
诗是黑夜的窗,是灵魂的衣裳,是昙花的开放,是年轻人号角的吹响。世界上从不缺少诗和远方,可象牙塔欠了你一个船长,一个教你读诗,做自己,活在当下的良师。
影片的开始,新生典礼上,年轻的面孔齐声:“Tradition,Honour,Displine,Excellence.”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吗?学校是巨大的工厂,把所有人切割方正,而社会是炙热的熔炉,把方方正正的所有人,揉得圆融。无论你生来多么与众不同,大多数的人都变成了芸芸众生。
所以能遇到影片里John Keating 那样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他教给他学生的,我们每个人,无论年轻与否,一样受用。
第一课:Seize the day
Keating带着他的学生去看那些毕业的已逝的前辈,他们的眼里也曾充满渴望,他们的野心也曾无比膨胀,他们也曾想出人头地,而他们中的某些人确实也大有作为。而此时的他们也都化为尘土,成为世界历史的万千之一。
他让学生们贴着玻璃去听前辈留给他们的规劝:“Carpe diem”。这是一首拉丁文诗中的句子,英文翻译成了“Seize the day”,中文翻译成了及时行乐。虽说古书中有“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的说法,我仍觉得及时行乐带着消极,不负责的情绪。还是英文的翻译更妥帖,或者说“活在当下”。
谁没立过遥遥无期的Flag,就在你日夜的推脱和赶不上变化的计划下成了年轻时的遗憾,成了要告诉后辈的忠言。你无需再去走什么弯路了,忠言多得如麻也无需赘言,你只需要抓住今天。
第二课:书和历史并不全是真理
船长在导论课上下的第一道命令,是撕了诗的定义。人们敬畏书籍,敬畏博士,可船长却说什么理性的分析,都是狗屁东西。诗就是诗本身,它表达自我,而不是供人分析。
钱钟书的《围城》里说:“不识字的人被识字的人骗,而识字的人被教科书骗。”如果你只会按部就班,你的所学,除了考试一无是处。
而电影里也说:“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答案是:因为你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第三课:以诗社名誉起誓:做你自己
死亡诗社是Keating做学生时参加的组织,青年们在深夜聚在一起,读诗,追女孩,彻夜长谈。既是有读不完的拜伦雪莱,便有道不完的爱,年轻和理想。老去的人都曾作过年轻的梦,而每时每刻,都有人正在年轻。
有了诗社,不会作假的灵魂才开始蠢蠢欲动。
于是,Neil鼓足勇气去当演员。我永远忘不了他那时候眼里的光和唇边的旋涡,还有他说的话“这是我人生首次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去tmd的医学院,去tmd的孝顺儿子,他只想做一回演员,演一回自己。
于是,Dalton才敢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写了大胆的建议书。还在全校的批评会上,公然抗议。他说来电话了,是找发言的人(我想是教导主任的角色),而来电话的人是上帝,上帝说应该让女孩子们上学。(那段真的很好笑,Dalton很有勇气。)
于是,班上的所有人都能大声喊出那些心里的诗句,把昨天那个唯唯诺诺,左顾右盼的躯壳杀掉,变成他们自己。
第四课:选择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有一堂课,Keating带着学生到了一块空地上,找了三个学生出来齐步走,他们步调一致,而观看的人喊的节拍也一致。这让我感到不解,直到船长喊停,讲了那一段话。“树林里有两条路,我会选择那条少有人走的路,那里有天壤之别。”
我才明白,我们的一生都在向人学习,其实就是从众。我们忘记了自己最初行走的模样,我们身上满是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的影子。一个人的时候要特别,在人群中更要特别。
第五课:你活在世间,而不是乌托邦
Neil到底还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无法在自我和至爱之间抉择,于是他开枪自杀,这部片子也从此变成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自此,Neil倒下,朋友告密,诗社解散,Keating被“背叛”。所有人还是要活在体制里,还是要上枯燥的导论课,也许喜欢科研的人学了金融,而喜欢作诗的人做了律师。
这是现实,但你不要怕它。因为还有最后一课。
第六课:“站在讲台上”
Keating那么平静的走进教室,又转身离开。直到,一向胆小的Todd站在桌子上,喊住他“Caption, my caption!”那一瞬间,我哭得泪流满面。
然后,那么多人一起站起来,那是我见过的最虔诚认真的致敬。船长虽然走了,可诗没走,诗社名誉还在。一旦灵魂自由了,还怕什么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