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说到哪,目测还是没逻辑)
学习电影已经满两年,刚和室友讨论了一下未来。我们两个都是学电影的,她是剪辑专业,我是制片。 我们两个可以说很不一样,他愿意留着美国,而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毕业就要飞奔回国内。问她想留在这里的原因,他很直白的告诉我,他受不了国内那一套。他受不了要靠关系,他也受不了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更受不了靠关系吃回扣。说着就想到我另一个同学,同样是制片专业,我形容他就是“很中国”。 他跟我说话的语气,做事的态度,看待事情的方法就很中国。因为家里是做买卖的,他很了解如何打通关系,如何建立关系,也很了解项目背后如何运作。 上周去他家里拍片子,他不由就说到他家里已经在bj给他铺好了路,打通了关系。 我把这些转述给我室友时, 他的表情很,为难。他说他做不了这些,他很不喜欢。
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运作。巧了,刚才看了一篇文章。关于 摆渡人,标题叫《修订118遍的剧本背后,是悲情营销的中国电影梦》。营销,看目前中国市场的发展,是发展最快的部分。比起几年前电影包装的方式,现在可以说是质和量的双重飞跃。我以前和别人讨论时说过一句话,电影发行和运作上超过4成是靠后期营销包装。现在这个比重可以还要增加。那篇文章《修订118遍的剧本背后,是悲情营销的中国电影梦》对于更多普通观影人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认为。他揭露了一个现象,一个电影用表面光鲜去掩盖内部运作的病态。但这些只能激起对电影热爱,甚至是那些关心电影运作和发展的对这种现象的关系以至于反对,抵制。但是普通观众,不在乎。可能他们连观众都不能陪称之为。他们应该算是娱乐者。现在环境下,娱乐者是一个涵盖几乎所有小康人口。他们追求低廉,快捷且舒适的娱乐方法。电影,在现在中国,是能满足他们的大部分要求的就是电影。换言之就是,如果出现了另一个性价比和舒适度媲美电影的娱乐方式,这帮娱乐者会毫不犹豫的转移。可以说电影工业本身对他们并没有不可取代性。不到一杯咖啡钱,他们可以享受在沙发椅上舒适的度过90分钟。他们对电影没有要求。原来我以为,观众要为烂片负责。但现在看,我觉得是电影的病态发展喂养了一批这样的观众。娱乐者胃口过于庞大,而目前中国市场上架篇的选择可谓屈指可数。 很多对电影有期望的人,只能在weibo牢骚一句指责一句,接着点开盗版资源下载。
即便对我来说,我了解国产电影的烂,但我还是控制不住会去看。很佩服有些影评人,不看了,就是不看国产片了,说不看就肯定不看。服气,羡慕。我做不到。一部分是觉得做不到真正放弃国产片,另一方面大概是觉得还能学到什么吧。之前想过一个问题。如何在给烂片送钱和看盗版之间做选择。或者说哪个会更恶劣一些。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色,以我的角度,就算死烂片我依旧想去看。但是为烂片创造市场又是我极力避免的。如何在这两者中间找平衡是我以现在的能力做不到的。
退而求其次,我还是选择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