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一天一本书,一年可以读上几百本书,再看看自己,我不由地有些焦躁。我也希望能够多读些书,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我开始寻找各种速读的方法,也在尝试各种方法。
不可否认,速读有其独特的效果。毕竟,我们看到了很多人通过“速读”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对我来说,用处不大。
我也曾按下面的两幅图练习眼球移动的方向,但是真正看文字的时候就很吃力。
我发现当我快速“扫”完一本书的时候,脑袋里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说,我只是“看”完了一本书,而没有读懂。文字只是在我眼前略过,但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处理。
其次,因为速读对速度要求很高,这让我越来越没有耐心,整个人也处于焦虑当中。
平时看微信文章的时候,太长的文章基本上没什么耐心读完,也就看个开头、看个结尾。
但是,我明白光看结论是没有用的。同样的结论,不同人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很多文章的结论只是重复前人的观点罢了,但不同之处在于论证的思维和新鲜的事例,这是独特的,别人无法复制。
最后,这也让我越来越没有信心。越焦躁就没有耐心读完整本书,没耐心读完整本书,输出的时候就容易卡壳,然后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这也更加剧了自身焦躁的情绪……到最后,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会反思,也会问自己速读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我对“速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或者是因为训练得太少,没有掌握技巧?这到底适不适合我?
昨天,看了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文章,他给了一把解决任何问题的“万能钥匙”,即当我们遇到被锁上的锁头是,要想到你应该去别的地方找。
我立即想到可以实践一下,我目前遇到的“锁头”,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那么,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盯着阅读速度这个问题,而是要去别的地方寻找答案。
我发现提高阅读速度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我过分关注于阅读的速度,但是却忽略了阅读的目的。读书不是为了比拼速度,最重要的是理解。并且,不同类型的书籍,理解速度也会不同。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提高“阅读速度”,而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那么,想明白了这件事,解决方法也就有了:只字不差地阅读,反复读。这也是李笑来老师一直奉行的读书方法。
再回过头去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一篇文章看不懂,老师会让我们多阅读几遍,找到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文言文看不懂,也是同样的做法。当然,相比现代文,总体上文言文的难度会更大。
曾经觉得这是废话,现在才发觉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看不懂的文章,还快速地读,读得懂才不正常。正确的做法就是把不懂的弄懂,把不会的弄会。下次再碰到类似的字词、句子就不需要再费劲,也就能够迁移了。
而读书也是如此,我为什么有的书看得慢,看不懂?现在,基本上也不存在不认识字词的问题。(偶尔也会文盲)那是因为某些概念和事例不熟悉。
比如,《暗时间》这本书对我来说难度很大。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程序员,他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习惯性地用电脑的各种知识来类比复杂的事物,并用了很多程序员日常工作中的例子。
我是文科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很薄弱(原理类),更不清楚程序员的工作。所以,我在理解的时候先要弄清作者举的例子是什么意思,还要理解作者举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这样,经过两次转化我才能彻底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这也有利于我对后文的理解。当然,我承认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后面有一章专门写各种数学公式、理论的,实在头疼。
现在明白了目前自己最应该做的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提高阅读速度。
所以,我只想说:对不起,我再也不想速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