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断断续续地利用睡前阅读时间读完,大概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主要讲了一个伤感而不乏温情的友情和亲情故事。在我看来,故事选材和立意都十分丰满,构思巧妙新颖。主角阿米尔是一个阿富汗商人的儿子,从小到大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里,父亲有钱,帮助了很多人,对阿米尔却很严厉,小阿米尔多么想得到父亲的赞许。阿米尔有一个伙伴,他就是家里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哈桑和阿米尔从小就形影不离,不离不弃,每到他们镇举行风筝比赛,哈桑都出了不少力,因为他比其他小孩跑的快,而且判断准确,能够第一个拿到掉落的风筝。哈桑就是那个一直为阿米尔追风筝的人,在哈桑心中,这句话一直都在——为你,千千万万。
就在一次追风筝的过程中,哈桑遇上了他们的对手阿塞夫,阿塞夫和几个同伙将哈桑威逼到一个角落,进行了殴打并进行侮辱。而这些都被当时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在眼里,但是当时他却没有勇气挺身而出去帮助哈桑,并将其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心中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哈桑。
哈桑在身边似乎会加深自己的罪恶,他决定让哈桑背负起偷窃的罪名。这样爸爸就可以将他们赶出家门,因为平生父亲是罪痛恨偷窃的。于是哈桑故意将昂贵的手表放在了哈桑的枕头下面,然后宣告自己的手表不见了。在发现了哈桑枕头下的手表后,没想到哈桑再次为他牺牲了自己,承认是自己偷的。哈桑是知道阿米尔故意放的。
哈桑和阿里最终离开了阿米尔的家。俄国的侵略也迫使阿米尔和父亲去美国谋生。在美国遇到了索拉雅一家,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谁知道呢?阿米尔与索拉雅情投意合,最后被“火眼金睛”的父亲大仙,而不久被诊断出癌症的父亲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对阿米尔的爱。他要亲自为阿米尔去索拉雅家提亲。这一举动着实令阿米尔一阵狂喜。索拉雅的父母亲也喜欢阿米尔,于是两人最后在一起了。爱情于阿米尔简单而甜蜜。
最终父亲还是逃不出死亡的威胁,在阿米尔和索拉雅结婚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从此,阿米尔和索拉雅一家人相依为命。后来,在父亲好友的告知下,阿米尔得知了原来哈桑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这对于哈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让自己无法接受的消息,爸爸在世原来一直藏着这样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哪怕对哈桑。为了赎罪也为了寻觅,阿米尔决定去阿富汗寻找失散多年的兄弟哈桑。经过战争的阿富汗,再也不像原来儿时的了,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残垣断壁、满目萧条,街上的乞丐也多了,阿米尔心里满是哀伤,也不知道哈桑一家现在是死还是活。
最后终于找寻了一点关于哈桑的消息,哈桑和他妻子在一场反抗俄国佬的事故中被杀害了,但是他得知现在哈桑唯一幸存的儿子索拉博还活着。于是决定开始找索拉博。索拉博在一家孤儿院,但是这家孤儿院的主人连孤儿院日常的开支也支付不起了。于是他靠外人的资助才能勉强度日,而外人要带走小孩才能给予金钱的帮助。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是曾经年少时的敌人阿塞夫,此时再次遇上,真是命运弄人。好像终究有这么一天会到来的。一场阿米尔与阿塞夫的战斗在阿塞夫住的房子里打响了,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阿米尔被送进了医院。幸运的是在索拉博用弹弓将阿塞夫的眼睛射伤后才得以逃生。
阿米尔要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和妻子一块生活。他想想就很开心,既弥补了自己曾经对哈桑犯下的罪行,又刚好和妻子共同可以培养这个孩子,刚好妻子不能生育。接下来的问题是就是解决索拉博的调离问题,申请到美国去,可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的。原本以为故事在此时估计就要结束了,没想到故事再次进入了一个紧张而又令人哀伤的高潮,这本小说的高潮真是一波接着一波。索拉博因为听到阿米尔因为签证的问题要再次送他进孤儿院而选择了割腕自杀。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阿米尔是多么的无助和悲伤。
后来电话传来妻子的好消息说索拉博由于他叔叔的帮助可以很快就可以回美国,更觉得悲痛。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索拉博最后活过来了,我想这个结局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期望从这本小说中得到些安慰的。最后,阿米尔和阿塞夫终于回到了美国,而这持续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
作者的语言是简洁有画面感的,又富有内涵,忍不住摘抄一段分享给大家。
“我的不耐烦简直出乎自己意料。我彻夜未眠,脖子和后背像绷紧的钢丝,眼睛刺痛。即使这样,我对哈桑也太刻薄了。我差点向他道歉,但是没有。哈桑明白我只是精神紧张。哈桑总是明白我。”
我想,《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出色的小说,感情真诚而充沛,文字简洁而生动,人物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我想以后自己会时常拿出来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