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潮热的空气,携啤酒和小龙虾如期而至,我知道夏天来了。
当啤酒和小龙虾,以及各种夜宵来势凶猛到一般路人难以忽视,每天约好了似地定点齐齐刷屏,我才意识到,这是四年一轮的夏天,属于世界杯的夏天。
就像市面上总有少数直男知道川久保玲是什么品牌,总有一些女性是一集《宫心计》或《甄嬛传》没看过,却愿意四年一度守在屏幕前,左手持rio,右手擒卤鸡爪,随屏幕里的圆球飞动,过上彻底惊心动魄、扼腕捶胸或快意恩仇的三十天。
但是“女球迷”这个名号,如同“女司机”一样神奇,是一个形容词般存在的特殊名词。在度娘搜索框里,输入“女球迷”,结果都是一堆与足球无关,不可名状的标题内容,仿佛有点回到《宫心计》和《甄嬛传》的态势,总之和讽刺戏谑难舍难分。
今年世界杯开始之际,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摩拳擦掌的信息,直男球迷立马评论道:“没有意大利的世界杯,你还看谁?”我也懒得争辩,顺势回答:“看西服而定吧!”
一切都要看参照物。和长年观战五大联赛,对内马尔2.2亿最高转会费纪录,马纳多纳的女婿是阿圭罗而不是伊瓜因等相关知识掌握无比牢固的纯金铁血直男球迷比,我这种四年上岗一次的“女球迷”是显得很伪了。
但当我不小心发现,身边不少只是比赛开场时,PO几张果啤零食、甚至自拍照发发票圈的美颜小姐姐,或者专注舔屏C罗肌肉照(其实你问她C罗是属于葡萄牙还是西班牙大概要迟疑10秒回答)的路人型“女球迷”,顿时又觉得自己足球知识渊博了得,世界杯观战经验丰富非常。
同为“女球迷”,讲体积论功能谈内存,我都至少应该被定义为“女球迷PLUS”,没毛病。
再激进一步,作为一个“女球迷PLUS”,横跨20年的世界杯观战成长史,甚至值得仔细回忆,倾情记录一笔。
1998:恰到好处地入坑
印象中正式入坑在1998年。那是80后球迷眼中史诗般经典的一届世界杯。
当时我在本市老牌重点高中读高一,形聚神散地游离在学霸与学渣之间,内心虽对苦读无奈的生活现实充满质疑,又时刻被高考这根悬梁震得无法动弹。十五岁的少女,不早恋不逃课,仅靠空余时间广读闲书,隔靴搔痒地追琼瑶剧,显然不够排遣青春浊气。
(克林斯曼当年发量还是很澎湃的)
世界杯来得刚好。我也丝毫没有愧对号称“人生巅峰三年”的学习能力,迅速掌握了各个强队的关键词和绕口的球星名字:东道主法国、传奇巴西、梦幻意大利、年轻的英格兰、优雅的阿根廷、华丽的荷兰、战车般的德国……;齐达内、罗纳尔多、里瓦尔多、巴乔、马尔蒂尼、博格坎普、贝克汉姆、劳尔、科林斯曼、马特乌斯……星光太过耀眼的一届,无法完整罗列。据说60、70、80后认得的球星,全在那一届汇聚法兰西。
(巴乔:80球迷眼中的梦幻开始)
比赛也着实波澜叠起,巴蒂在小组赛就开演帽子戏法,淘汰赛几乎场场点球绝杀,空前绝后的金球死亡法捶打心脏,巴拉圭这么偏门的国家因神奇门将奇拉维特变得掷地有声,还横空出世一个18岁白马少年迈克尔欧文。
(翩翩少年迈克尔欧文)
晚上观赛,白天还可以加入教室里的高谈阔论。虽然没办法像男生一样把这热闹的参与感,延伸到放学后下场亲踢,但我已经体会到当一个“女球迷”的快乐,借此将性格里直接炼达的“汉子感”部分宣泄出来,又酷又爽!
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像一个音盲忽然听懂交响曲,1998年世界杯打开了这个刺激与美好、热血与煽情、偶然与必然共存的精彩新世界大门,所有一切都雪中送炭地供给予我——不甘被现实桎梏、非典型女高中生的精神世界追求。
虽然肤浅,但无比真实通透。
2002到2006:走向幸福巅峰
2002年日韩世界杯没有时差,中国球迷终于有了最佳观看时档。但正处大学时光,世界杯开赛期间尚未放假,普通寝室里是没有电视的。感谢自己选专业时的胡乱一气带来唯一福利——我们学校给所有新闻系寝室特配了一台电视机。
真是最酷热又最无畏的夏天,我住在顶楼,整面墙180度全景西晒,有烤箱版蒸笼效果的寝室里,无空调无风扇。即使这样,我还是每到赛点,便在水泥地上铺好凉席,骄傲地打开电视,握紧拳头全情投入。
何况这还是好不容易有中国队的唯一一届世界杯,虽然结果毫无意外地颗粒无收,但给大学生们克服炙热蹲寝室看球的动力,更添一层说服力。
寝室里的北京大妞,也充分发挥了帝都人的热情担当,加入了我呼天喊地的怪叫组合中。喊累了,就从深夜走串寝室的夜宵阿姨手中,买绿豆汤和卤鸡蛋补充体力。
(男模队是“女球迷”必入之坑吧)
话说自1998年入坑以后,我已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四年自我修炼。一个“女球迷”,理所当然地追随起亚平宁蓝衣军团,还锁定了当时的高大力量前锋维埃里,假模假样地看过几场他效力的拉齐奥队比赛,偶尔周四在CCTV5的《足球之夜》驻足学习。
总之,“女球迷”也要高阶要专业,在这紧锣密鼓的夏天,在第一梯队真球迷提问时抬起高昂的头,同时把路人型伪球迷秒灭在鄙视链底端。
(生不逢时的维埃里)
可惜,2002年世界杯的裁判太抢戏,意大利连同西班牙兄弟,都被黑哨吹停了淘汰赛的步伐。我头脑中清楚封存的一帧画面,是维埃里颇为无奈地躺在球门前的草坪上,跟最近几天疯传的那张梅西图片,如出一辙。
蓝衣军团球迷们真正的振聋发聩发生在四年以后。
2006年德国世界杯,从意大利队器宇轩昂地穿着西服走下飞机时,就已奠定了那个夏天的蓝色基调。
(内斯塔我一直认为是男模队的颜值领衔)
但当一个有立场的球迷的确苦心志、劳筋骨,熬夜不说还日日心惊胆颤。好在这一届的男模们,没有让人失望。连一贯丧丧的皮耶罗,在半决赛中加时上场后都建了神功。90分钟后、点球之前,意大利拿下东道主,挺进决赛。
八分之一对战澳大利亚决赛中,黄健翔那一段载入史册的“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格罗索,这一刻灵魂附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是撩得所有意大利球迷激动得直想砸掉电视,兀自在家做个三周半转体后空翻。
决赛那晚,我早早在家楼下大排档点了虾球外卖,2006年一碗爆炒虾球时价28元,记忆犹新。可气的是大概吃得太饱太早,我竟然睡过了头。凌晨时分,被同为“女球迷PLUS”的闺蜜义气电话叫醒,紧赶慢赶打开电视,赶上了最后的疯狂时刻。
(2006年真正功不可没的皮尔洛)
胜利定格!看着卡拉瓦罗举起大力神杯,当时的我真心觉得,还有什么比喜欢的球队夺冠世界杯,更幸福的事情?
(蓝色军团捧杯时刻)
何况这正是“女球迷PLUS”煽情又八卦的特性淋漓发挥的好时机。接下来一星期,我大概把决赛进球视频看了20遍,球员人物关系、恋爱婚姻史、家族背景广泛研读,写了时令鸡血文章若干。
感情酝酿太富足了,如果当时有人命令我写诗,我一定六步半成诗,不输曹植的。
2010到2018:不一样的世界
也许是因为意大利后来青黄不接的黯淡,也许是要忙着工作、结婚、养娃,对世界杯关注力被这些马不停蹄的人生棋步彻底冲散。2010年和2014年世界杯,我参与甚少,只记得卫冕冠军总是毫无例外小组淘汰。
直到今年,小孩上学被作业填满。9点以后,35+“女球迷PLUS”终于有了再次围观盛宴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
但中年人眼中的世界,总是变化太多。足球世界也不例外。
(没有巨星的时代C罗其实已风骚十年了)
没有意大利和荷兰的世界杯,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明显缩小,体格非凡的北欧人靠体系和纪律打天下占头条,中规中矩的定位球占据大多数,大概只有东道主延续了战斗民族的不跨意志;梅西一路由慌到凉被群嘲至底,已进了4个球的C罗被刻画成硕果仅存的神话。
(共唱一首慌慌之歌)
周围看球的朋友们,明显少了情绪的起伏,多了肆意玩乐的成分。中年人果然务实多了,吃喝派就借机觥筹交错宵夜不断。赌球狗们更直接,球队输赢不打紧,我押对与否才重要。朋友圈里及时更新的段子和搞笑动图,成了世界杯期间一股主力泥石流,除了“慌的一比”系列,连勒夫的不雅视频集都广为流传。
(慌慌军团可以C位出道了)
我也不再有体力和热情持续熬夜观战了,但哪怕能完整地观几场偏门的小组赛,看韩乔生们放飞的直播解说,也让这如火如荼的一个月,显得弥足珍贵。
世界杯是人生的段落坐标。从青葱到中年,每一届世界杯的日子,都是我对自己走过的年岁,开具的一张张浓墨重彩的回忆发票。
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那世界杯于所有球迷,就是四年一次的乌托邦临时帐篷。钻进去,就尽管写意挥洒,落泪或狂喜。结束以后,再出来面对一个瑟瑟的真实人生。
不用怀疑,不管你是真伪球迷也好、男女球迷也罢,这都是专属于你的夏天。
Just enjoy it !
(想对同一天生日的梅西说:看淡输赢,开发票就好)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