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久立于青春期风暴中心的自己来说,这是从来没有萌生过的念头——“中年危机是什么?”这个概念距离自己实在是太遥远了,在我的印象里,中年危机应该是正常人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担心的问题。中年危机与更年期,并列人类生命旅程上避无所避的两大拦路虎,不然静心口服液之类的广告,也不至于会在电视上如火如荼的轮播不休了。
不过在心理学的大背景之下听完《将来的事》这堂电影赏析课后,“青春期后置与中年危机前置”这个概念映入我的眼帘并且提醒了我,在这个年轻人普遍精神世界早衰、身体活力丧失的快节奏时代,中年危机的体验,距离我们这些刚刚迈入30岁的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依然很远吗?
《将来的事》整部电影围绕着女主角娜塔莉的生活,从完美圆整到变故接踵而至,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将娜塔莉周遭的一切不堪逐渐铺展开来,是一部个人传记式的电影。
已经迈入50岁的娜塔莉,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没什么不同,拥有着一份哲学教师的体面职业,她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并为自己的梦想而辛勤努力,因此她获得了出版自己著作的机会。她拥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丈夫同样也是哲学教师,两个孩子已经独立。在人际关系方面,娜塔莉有着追随自己的得意门生——法比安,两人既是师徒又是友人。在常人看来,娜塔莉所拥有的一切近乎完美,生活处于安稳自足之中。
不过愈是狂乱的暴风雨就愈是隐藏在波澜不惊之后,随着这部影片的渐渐展开,娜塔莉完美的生活结构开始一点点出现裂缝,面临着一场歇斯底里的崩塌。
娜塔莉年老独自生活的母亲患有抑郁症,她总是像孩子一样编造各种理由,就是为了让娜塔莉能够关注到她,她也会疯狂打电话给娜塔莉,全然不顾这样的行为是否给娜塔莉造成了麻烦,多次尝试自杀也让娜塔莉不得不亲自去到母亲的面前照应她。
温和寡言的丈夫早已偷偷维持着一段新的恋情,向娜塔莉大方坦白之后,他选择了离开娜塔莉,与情人一起生活。而之后由于出版社方面的合作分歧,正值情绪低谷的娜塔莉坐在公交车上,恰好目睹了人行道上丈夫与现任的笑颜。
出版社因为市场对严肃文学的冷淡,而向娜塔莉提出修改方案,希望她能够迎合市场需求而改变,不过娜塔莉坚持己见,对出版社的方案嗤之以鼻,使得她的出版之路就此停滞。
而在这一切变故都发生之后,被接二连三的挫折逼到角落、逃无可逃的娜塔莉,就像避世一般躲到了爱徒法比安的乡间小屋。殊不知法比安却是那个在她的心上,完成最终重重一击的人。面对老师对自己阅读的哲学著作提出的质疑,法比安对娜塔莉的思想提出了“批判”,且毫不留情地批判娜塔莉的言行不一,使得伤痕累累的娜塔莉终于抑制不住,在深夜里抱着母亲家的黑猫痛哭了一场。
我觉得用“崩坏”来形容这样一段生活经历,丝毫都不过分。丈夫的出轨与离婚、母亲日夜不休的胡闹、梦想停滞的打击、知己毫不留情的批判,随便哪一件挫折放在我们的生活里,就足以让我们的日常笼罩上一层阴霾,真的是足够糟糕。这也是我由这部影片深深体会到,当中年危机降临之后,这个年纪的人将会体验到怎样的虚弱、恐慌和无力的惨烈景象。
荣格曾经在经历自身的中年危机时,毫不避讳地说道:“我的灵魂生病了。”他也从过往经验中,将中年危机的困境用语言描述了出来,“由于青年时期心理能力过多地投进物质性的兴趣上,而忽略了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到了中年,由于人生目标的实现,这种心理能量因为没有用武之地而被收回,结果便造成了价值的丧失与人格的空虚。”
对的,这句话里的核心就是“精神价值”和“价值的丧失与人格的空虚”。
当我们都还沉浸在娜塔莉屡屡受挫的惨烈中时,一直以细节的方式存在于这部影片里的“哲学知性”此时就浮现出来了。由于娜塔莉自身对哲学思潮的热爱,哲学里的知性力量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她的人格之中,娜塔莉所重视的“精神价值”,帮她稳固了她的心智结构,使得她没有在生活琐事接二连三的打击里倒下,而是用知性的力量去勇敢面对一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在所有循规蹈矩的生活结构都崩塌之时,生命给娜塔莉开了新的一扇窗,她由此获得了一个重新思考、清理自己生活的机会。于是在电影的结尾,无论是如何的惨烈都终将过去,娜塔莉接纳了自己生活里发生的一切,开始迎接自己新的生活和角色。
回望日常生活中,就算年轻如我们去面对生活里的种种不堪时,中年危机的这种恐慌感、无力感和虚弱感早早就到来了。这也是在课堂上引发我很深共鸣的一句话“20岁的中年危机与30岁的宝宝”,我们不成熟持续的更久,但衰老却总是提前袭来。尽管我们已经迈入了三十而立的门槛,但是内心依然还渴望着别人把自己当作“宝宝”来对待。
在面纱那一部电影里我们就提及,不少将少女情怀一直延续到四五十岁的女人们,心中仍然旷日持久地渴望着被宠。而20多岁的年轻人们,却受困于一种精神早衰和活力丧失的状态里,他们无法去说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活在了一种价值感丧失、人格空虚的生命形态里。
青春期后置、中年危机前置、财富期前置,这三组词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浮现出来了。根据这几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我也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青春期后置的生命状态除了退行的消极意义,也具有积极意义。在我们内心中被后置的青春期,不甘于在既定的社会轨迹中安放自我,更期待独创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从18岁到25岁,再到30岁乃至40岁。“自我”前所未有的充沛,也前所未有的复杂,拥有前所未有的多种可能性。人们希望自己一直是拥有无限可能与潜力的“宝宝”,可以持续建构与丰满自我,不用成为循规蹈矩,毫无可能性的“大人”。
中年危机前置,则让我们失去了敢于去追求可能性的勇气。由中年危机前置所引发的“初老危机”是一种精于计算、缺乏“闯劲儿”的心态,具体表现为年轻人在风险的威胁下,产生了广泛的焦虑情绪,进而采取保守、谨慎的处事方式。
而这种“风险威胁”,也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在年轻人财富期前置里,那就是对不符合其年龄阶段的财富过分期望。因此由年轻人为首,大量涌现的网红、主播经济等等,都将矛头指向了敛财。
无论是青春期的前置还是中年危机的后置,我们都需要再将目光转向一开始的那部电影《将来的事》里的女主角娜塔莉身上,她用她的知性之光,去坦然面对了生活里的诸多不堪。而这种知性之光,亦是我们在面临青春期后置、中年危机前置时,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