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过程,看得见。
16年的时候,有一次外出培训学习,深受触动。
连续两场讲座都是关于大阅读的理论和经验分享,非常全面的介绍了“读讲写”开展的方法和过程。
我的灵魂如遭电击般,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激动,不禁反思,同是老师,同是普通的学校,为何别人能把阅读开展的如此精彩、成功?
答案就是不断学习和实践!
第一是要多学习新的理念和别人成功的经验,这样才能打破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思维,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敷衍了事。
第二就是要将学来的东西,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融合创新,调整到可以操作实践的样子,然后行动起来。
回去以后,我就在自己的课程中加入了阅读这个环节。说实话,之前也一直意识到乡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太少,语文整体素养提高太难了。
但是这次培训真的促使我行动起来了。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图书室,没有多少公共图书,于是发动学生自己买书、借书,哪怕每个孩子只能买一本,全班加起来也50多本书,孩子们互相借读也是非常可观的。
书准备好了,怎样读,怎样督促读,怎样坚持读,怎样读讲写结合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制定了每周开一次阅读分享会的方案,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分享的内容,随机抽查做分享。形式不限,读后感、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概括、讲重点情节、点评段落、诵读段落、读书摘要等都可以。
学生们开始都觉得这是一堂很煎熬的课,都不愿意上台分享,一是不知道怎么说。二是平时很少上台,紧张害怕。三是害怕说得不好,被批评被嘲笑。
于是从最低标准做起,只要上台说上两三句话就算过关,否则就要接受惩罚。
慢慢地孩子们开始放得开,敢于走上讲台,再后来孩子们督促我给他们开阅读分享会,有时候因为任务重,没时间开,他们就不依不饶。
这对我而言,真是一种莫大的喜悦和欣慰。不管读得多少,走心多少,至少孩子们已经对阅读和分享产生了兴趣。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叫张旭的男孩桌子放了两本《基督山伯爵》,是那种精装大部头的,不是通俗易懂的青少年版本的,一时惊讶不已,便凑过去问他,可看懂了,读了多少?
深刻地记得,他向我点点头,坚定地告诉我,“可以呀!我这一本读了一半了!”
当时心里真是满满的感动和欣慰,要知道孩子们之前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短短几个月居然都能读大部头外国名著了。
积极正向引导,惊喜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