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初、月初,不少人会给自己制定计划,读书、学外语、健身等等,甚至一天的时间里,也会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8:10~8:50 通勤地铁里背单词,9:10 回复邮件”诸如此类。制定计划时,信心满满,仿佛已经看到那些写下来的目标就要实现。十天之后,感觉疲惫,想到放弃。计划—放弃—再计划,成了生活常态。
另外,玩游戏、看小说时,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效率超高,还不觉得累:不知不觉,饭点已过;不知不觉,太阳升起。我们进入了心流状态,我们在狂喜中忘我。若是完成那些计划要做的事情,也能如此,该多好。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是时候从传统的“时间管理”,转到“心流管理”啦。
心流(flow),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ály Csikszentmihályi)提出。1990年出版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Flow一词意味着流动。经过大量社会调查之后,那些在生活中、工作中效率极高,且非常享受的人们,常描述自己那时的状态如同流水一般,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心流状态中,生活中的烦恼,甚至焦虑、抑郁的情绪,变得不复存在,被快乐与狂喜所取代。很多干扰信息被大脑主动过滤掉了,注意力变得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与当下所做的事情。并且,如同游戏中那样,能得到关于自己表现好坏的及时反馈。
如何实现?
一项活动所蕴含的挑战需要和一个人的能力相匹配。任务太难,则焦躁不已;过于简单,则感到无聊、厌倦。
设定恰当的目标,除了需要付出一点点努力之外,还需要及时反馈。我们的大脑需要这些“胜or败”的刺激,从中得到快感。
另外,相对于时间管理从心理外部排定各种待办事项,要想更多地出于心流状态,更需要关注内在感受。为了实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需要保持足够的休息。晚上好好睡觉之外,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适当地放松放松、换个环境走一走。大脑在疲惫的状态下没法高效起来。
之所以最好要换个环境,做座位上站起来去走廊或者其他地方,因为,即使我们的意识知道我们正在休息,但更重要的潜意识并不明白,它所看见的仍然是我们自己仍处在没有改变的环境中。映入视网膜的信息,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也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阈下意识)。
计划得再完美,无法实现,没有用。看似懒懒散散,随心所欲,却可以有更有效的产出。在看重形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大环境下,似乎这样显得“不够努力”,但如荣格、海明威、毛姆等等,很多历史上的大师皆是心流管理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