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浦钱塘一水通。闲云如幕碧重重。
吴山应在碧云东。
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日葱茏。
眼前春色为谁浓。
春暖花开的一天~
读到“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日葱茏”的时候,我立时被吸引了。
春风闲适而散淡,海棠柔弱,像是全无力气。日头旺盛,柳树在盛隆的暖意里,昏昏欲睡,半醒半眠。真是一幅“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美好场景。
这两句里“淡荡”和“葱茏”两个词用得特别好。
“淡荡”一词,字典里的解释为“水迂回缓流貌。引申为和舒;犹含糊;犹散淡,悠闲自在。”
它出现在不少诗句里,比如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李清照的《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钱谦益的《感叹旧游如在宿昔作此诗以寄之》:
羡君真作淡荡人,闲即牵舟湖上住。
“淡荡”,虽然可以形容不同类别的事物,风,水,春光,或者人,但个中气质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水迂回缓流,风舒缓荡漾,还是人散淡悠闲,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一种缓和、随性的感觉。而且“荡”这个字,似乎还透着一点爽快的样子。“风淡荡”,因此也就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春风和缓、温柔又清爽的特征。
而“葱茏”也是类似的意义。对其详细的释义为“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引申为繁密貌;表浓厚;旺盛;美好;犹朦胧。”
有时用来形容植物,比如元稹的《会真诗三十韵》: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
也用来形容一些容易显得朦胧的事物,比如香气、光影,如刘敏中《临江仙》:
见说瑶池池上路,雪香花气葱茏。
或范成大的另一首《浣溪沙》:
催下珠帘护绮丛。花枝红里烛枝红。
烛光花影夜葱茏。
所以“葱茏”这个词,于多和浓中另有一番活力在里头。它不是厚而凝滞的,而是多而轻巧,有一种光影闪烁的美感。
中国的古诗词真是很美妙。常常只是几个名词叠在一起组个句子,也不说逻辑关系,至于出来是什么效果,全由看客自己想象。
所以这里的“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日葱茏”,实写四样事物,海棠,风,柳,日。但究竟海棠是不是因为风的缓吹而显得无力,或柳树是否被旺盛的日头给催眠,都没有说。所有的因果逻辑关系都被抹去了。我们只看到这个好看的画面,只能自己去细细体会春天里万物之间的互动。
这样一种模糊的、含蓄的美,也是我大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吧。
而整首词,又似乎是一首思乡的词。
范成大籍贯在苏州。第一段里,“歙浦”应该是在当时的徽州。范成大曾经在徽州为官多年,所以这首词很有可能是他在徽州时候写的。
“钱塘”一般指杭州,在词里应也是用来指代家乡的。两个地方之间,有水流相通。也是很明显的思念之情。
放眼望去,蓝蓝的天上,“闲云”像幕布般一重重向远方舒展。“吴山”(借指故乡)应该就在远方,在这片云的东边吧。
最后一句“眼前春色为谁浓”,充满了淡淡的怅惘和舒怀。眼前的一番春色,是否为我这一个异乡人所盛放?故乡的春天,又不知是何人在欣赏?
春光明媚的一天。连思念都如此浅淡柔和。无论在哪里,与家乡之间总有一水相通,血脉相连。
“眼前春色为谁浓”?是为了生活的希望吧。
家里有吊兰和绿萝杂生的一盆。一度见绿萝濒临枯绝。今岁春回,绿萝的一缕残枝上居然也冒出了新的叶骨朵,令人惊喜。
漫天春光,皆为一颗不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