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颇为坎坷,从4月份至深圳,进入一家号称有1300人的互联网硬件公司,本以为可以在此工作良久。万万没想到,在进入公司第二个月时就开始裁员,紧接着发不出工资。#想想也是蛮醉的#于是就开始了坐等工资的不归路,2014年已经完结,依旧还有拖欠三个月工资。不过如领导所说,我还年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不发薪酬不会对我有太大的影响。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在那坚持几个月也未必是没有收获。
也许可以学的更多,但是当时略微浮躁,本是一个好好的机会沉淀,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很多东西,结果大多数都是闲聊或是抱怨。与现在的公司相比,之前的公司组织架构和产品管理确实是走在前面的。前公司将终端硬件、终端软件和平台三大部分分开,但是同属一个副总分管,这就保证了不管是硬件产品、软件产品还是后期服务都由一个人来拍砖,并且对于三方面有一个全局的控制。由于同属一个大部门,硬件、软件和平台三部门关系也较好,同事关系和谐对于在工作中保持信息对称有益无害。尽管同属一个部门看起来只是行政上的一个规划,但是团队的凝聚力终究是与生俱来的。不过由于大部门与市场销售关系较远,再加之分管的领导又存在所谓的权利争斗,产品总是不能为销售服务,似乎也不以市场为导向,于是导致所谓的战略错误,库存积压,后来又多种原因导致资金链断掉。
于是在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被投资方要求整管各个部门,出现了营销中心这个大部门,而终端软件产品又被归于中心下面产品市场部这么一个奇怪的部门,产品以市场导向当然没错,毕竟盈利是前提,不知道这样的组织架构会不会导致软件产品与硬件和平台太过脱节,也没有机会去体验后面的优劣了。
11月份到新公司实属无奈之举,尽管前领导已经跟我分析此公司的种种劣势,我毅然决然,生活所迫当然是一个原因,另外在没有事情做的几个月已经快要闲疯了,领导可以很淡然的看心理学,思考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划公司新的产品等等(当然并不代表他没有不焦躁的时候)。在我看完《演说之禅》,将一个PPT做了三个不同风格的版本,又看了几本关于产品的书后,终于坐不住了。刚来新公司之际完全绝望,当我发现部门老大技术转产品,其他三位都是技术出身的时候,整个人斯巴达。尽管有两个转产品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在五个人当中,只有我一个是文科的知识背景,还是中文系这么纯文的学科背景,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知识背景完全不一致,而我在这个部门基本上不太可能找到很容易与我有共鸣的人。(前领导经管专业出身,身上文科气息较为浓厚,又是豆瓣资深粉,闲时聊聊最近看的书,上映的电影之类,颇为兴奋。再加之部门其他人均为理工科背景,亦不怎么爱读书,所以他每次有好书分享时,也就我听得最多最为仔细,也会去看。这种认同是相互的,在工作中也亦是十分难得的。)果然在后面开会,会发现另外几位完全是工程师思维,当然一些技术的术语他们几个可以完全嘲笑我什么都不懂,领导一般会特意的说这个估计小胡不懂,不过我确实不懂。也不知这样是好是坏,尽管说做产品需要了解一定的技术,但我依旧不觉得我有必要去看研发做各部分模块所采用语言及实现方式之类。(不知未来是否会后悔没好好听此类事宜)新工作开始之初,实际上是带着排斥的心理,经常带着不耐烦的口吻与部门领导讲话,万幸他是程序猿出身,又比较和气,丝毫不在意。(这个性格似乎很适合做产品但又很不适合,产品确实需要耐心,但是在我看来还是需要强势一些,太过怯懦其他人根本不会把你当回事,毕竟没有权利授予只能靠自身气场去补了)
新公司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一团糟,传统做硬件导致硬件部门任情任性,基本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不与其他部门沟通,还有形成硬件、软件、平台服务三位一体的概念,在客户的功能还没开始开发的情况下,就打算将做好的硬件产品发货给客户了。这个真是让人醉了,这公司竟然到现在还没破产。当然在此公司也深感做传统行业的不易,硬件供应和库存是一大难题,前方的销售人员并不能模糊的估算设备的数量,一旦过少,供不应求,失去机会。一旦过多,挤压库存,成本损失。市场也是变幻莫测的感觉,何况这一行业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前两天给领导看启示录中的几句话,硬件为软件服务,软件为体验服务。领导笑笑说,我们连第一步都做不到。深圳很多硬件公司应该都会面临类似的情况吧,这也是媒体经常所说智能硬件的问题,深圳的硬件技术和水平当然没问题(山寨水平也是一流),可是缺乏产品的理念,懂硬件又懂软件的人太少。(前公司一项目经理硬件相关出身,又懂软件,还在我们产品部浸泡了一年,于是新工作薪酬涨幅60%,羡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