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植那是几乎无人不晓的人物,现如今经过野史和各大影视剧的演绎后那更是人尽皆知的大才子了。
那么个中演绎的那些传奇的故事和片段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这里我们就来求真推理一番。
据历史记载,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小就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的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由于在文学上的杰出表现,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古风是公元207年,曹植16岁时随父曹操北征柳城时有感而作的。全诗格高气盛,语言纯良,情调兼胜。
作者借诗中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好男儿当志在四方,上阵杀敌,卫国戍边的英雄本色,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末句“视死忽如归”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成语视死如归便是出自此句。
登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
..............,.............。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公元200年,曹操率大军经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击败了北方最大的敌人袁绍,后又彻底消灭了袁绍三子的残余势力,最终于210年前,北征乌桓成功,平定北方。
曹操自此统一了北方,处于政治上和声誉上的需要,曹操在邺建都,于漳河畔修建了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连的铜雀台。
曹操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后,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史载: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此篇《登台赋》。
搞笑的是,此赋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借用,促成了赤壁之战最终的发生。原因是,孔明用计激怒了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坚定了他作战的决心。
所用的语言是把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因此激怒周瑜而与曹操决战。
说他搞笑的缘由是,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发生的事。曹植的《登台赋》是公元210年才作的,还没有发生的事提前发生了,这就是罗贯中扯淡了。
《三国演义》是小说,其中很多的事情都是经过加工在创作的,张冠李戴的事时有发生,绝不能当历史书去读了。
更扯淡的是,晚唐时的大诗人,“花痴”杜牧也曾搞笑一番(关于杜牧的更多“花”事本人曾在“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之”中有详细的说明)写了首诗调笑赋中二句。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早于罗贯中几百年,可见类似此扯淡之说早就有了。
公元222年,曹丕登基的第三年,被封为鄄城王的曹植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有感于自身的境况而作了这千古名篇《洛神赋》。然而,却因此被后来的好事者说成了是对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
洛神赋(并序)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本人认为,这个蛋就扯得有些大了。甄宓又称甄夫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关于曹丕的更多故事请参看本人的文章“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风骨”)的正妻(183年-221年,原是袁绍的儿子袁熙之妻)。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收甄宓,时年曹丕十八岁,甄氏二十二岁,而曹植是十三岁。算起来甄宓大曹植九岁,有些影视剧演绎成他们三人好像一般大一样。
更有甚者,在甄氏入曹家后还绘声绘色演绎了一段曹植向曹操所要甄氏为妻,这也太离谱了。
说曹植此篇写甄宓一说在各大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在当时以蜀为正统,各家都在黑曹氏的背景下也没有哪家史书有此记载。
最早有此说的是到唐朝以后才有的,可见那是一些爱写野文趣事的编撰出来的了。其赋中开头的序里也已有所说明了,难道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那就更扯淡了。
洛神,又名宓妃,这是中国早就有的神话传说,原是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类似这样的神话传说在我国那是不胜枚举的。
不可否认的是,《洛神赋》是曹植赋中最杰出的作品了。可以说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的非常细腻,想象极其丰富,不但情思绻缱,而且若有寄托。
这当然不是作者的首创了,其实在我国辞赋的历史上,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神女赋》就已经借用神话的方式表达了自身的理想。
在这里曹植模仿了宋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通过大胆瑰丽的想象,加以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把梦幻的境界,描写成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最终的结果因“人神殊道”(或暗喻君臣)无从结合而不得不惆怅分离。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个版本的七步诗应该不是很常见的,课本上我们学到的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后人经过加工宿写过的版本了。
这首诗经过《三国演义》的传播后更是无人不知,相传作者写此诗的背景是。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世子位,后篡汉自己做了皇帝。
皇权在握以后,就开始想着怎么样整一下当年和自己争夺世子之位时的曹植和其他的兄弟了。首先是夺了曹彰的兵权,后来莫名的暴病而死(其中当然有隐情了)。
最后看看这个深恨而自幼颇又有才气的曹植,曹丕就和他玩起来文字的把戏,说你不是文采一级棒么,那就展现一下吧。
我们兄弟二人玩的游戏规则是,你在这大殿上走七步,能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诗要以兄弟为题,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七步之内成则我们还是兄弟,如果作不出的话,那我们兄弟二人就要从此永不能相见了,你还是早点去见我们的老爸吧。
正在曹丕得意自己所编排的文字游戏之时,但见在大殿内的曹植似心无旁骛,信步闲庭,在第六步落脚之后,大殿内弥漫的是紧张的气氛。
这时再看这位大才子曹植,似无一点紧张感,看这表情是无法判断到底是紧张还是坦然,只见他似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这首七步诗。
待曹丕听后,潸然泪下,最终没有下毒手,最后把曹植贬为安乡侯。呵呵,这是影视剧中惯用的演绎场景和表达手法了。
当然这是对曹植才思敏捷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揭露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兄弟亲情在权力的诱惑下是一文钱也不值。
但这却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理由是,此诗没有在曹植的文集中出现过,此事也没有在史书上记载过。
最早是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才出现,后经《三国演义》的渲染更加精彩了。
因曹植在文学上丰富多彩的佳作,随至后人,南朝时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美誉和评价。
公元232年,时年41岁的曹植被改封为陈王,同年11月在忧郁中病逝,家人遵照其遗愿,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
轩辕
格高气朗展风流,
文质任侠倦政谋。
八斗才情书秀赋,
杨花点点不堪愁。
本文写作者: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