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座城市要兼顾很多要素,从最直观的建筑群落,到浓郁的人文民俗,乃至自然风物,都是需要细细赏玩的内容。也许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观察和沉淀,但成都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存在,生活与旅游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如果建筑是凝固的乐章,那么成都就是凝固的历史。文臣武将、墨客骚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印记。那些沉积下来的厚重感,虽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而走向消磨,但驻在根部的那股底色,并没有那么轻易地褪去。
成都比北京更像一个环,当你打开成都市区的地图,一个硕大的八卦阵就展现在你的面前,而这个千年前就设计好的方位仍然影响着现在成都的规划。
而城市的建设不只是在外观上似八卦阵,阵内本身就可延展出很多高明的设计理念,完美的防御工事,短道相接的交通,合乎阴阳变化的风水结构,这似乎都在诸葛孔明最后的十年里兼顾好了,并且安稳地走过了一千多年,飘逸着古都的遗香。
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卦心的建筑被夷为市民广场,成为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铜像的所在,这一点大概是诸葛丞相没有料到的。
成都这个巨型的多层八卦阵,阵内各环之间都能以短道相连,步行者可以轻易地找寻最佳的路径到达任意一点。这种设计方式减少了直角转弯的存在,建筑从卦中心辐射开去,避免了单调的方块建筑扎堆出现,丰富了街道的景致建设。
从大处着眼已经看出了成都的神奇,如果再往寻常巷陌里探寻,更是惊喜不断。
成都是历史名城,自然少不了古旧的老建筑群落。对于中国老建筑,最直观的判断标准大概就是飞檐瓦顶、五脊六兽,只要走这个风格的现代建筑,自然被标榜上中国风。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宽窄巷子,让人在栉比鳞次的水泥森林中看到了青砖黛瓦、铜环木门。一街之隔晃似千年,比起什刹海的老胡同更有代入感。
当我们这个国家的城市逐渐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特点,幸好成都还残留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味道。
成都的另一张名片是火锅,火锅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了吧。如果可以,真要追颁一个诺贝尔餐饮奖给四川人。四川气候多雨潮湿,所以人们喜吃辣椒火锅来驱湿暖身。除了锅子,还有串串香、冒菜、钵钵鸡……这些麻辣鲜香大同小异的类似产品,让许多外地人欲罢不能,大呼过瘾。
全国各地有着无数的古城,比成都更原始更古朴的不胜枚举,但能够让慕名而来的旅客产生亲切感的,恐怕只有成都才有这样的魅力。
武侯区、琴台路、浣花溪公园、张飞牛肉、锦官排骨、宫保鸡丁……只要你对历史有了解,对三国有兴趣,你总会在成都的名片上找到这份来自历史的共鸣。
成都,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它交通便利,餐饮发达,人民安逸,盛产美女。街上鲜见步履匆匆的赶路人,多的是消磨在公园与茶社的慢生活。
邯郸也是千年古城,相比之下,却少了文化底蕴。一个小学生,能够不睱思索地说出邯郸有什么名人吗?恐怕只有赵武灵王了,倘若上了中学,可能会说出廉颇、蔺相如、质子时期的嬴政,但除此之外,估计也就只剩邓丽君了。
这些事情只有通过比较才会知道差距,知道改善的方向。官员们公费出国考察旅游,如果在回国之后真的能够做点实事,也不失为一种借鉴。
成都这座城市基本是按照三国故事营造起来的。这是旅游城市的官方设定,但千秋功过历经演义,已经变成非黑即白大是大非的个人崇拜。我不相信只有一个说法的东西,也不喜欢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玩法。所以在去成都之前,已经调阅了大量关于成都的书籍资料,并且就我想去的地方做了比较详细的攻略和研究,有备而来却依旧不排斥意外和惊喜,这是我旅行的意义。
城市经历了多次文化冲洗,很多地方的古迹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甚至有人说除了地名,大型的工程以及地下挖出来的,我们可以见到的遗迹都是后来补上去的,不要轻易相信看见的东西。的确,很多东西都是仿真的赝品,二王庙是震后新修的,茶马古道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商业步行街。
在去杜甫草堂的时候遇到一个日本旅游团。随团导游很平静地说,这里的东西很多都是假的,是后人给这里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然后就是日本旅人们的叹息。所幸我能听得懂几句日语,也明白他们的惋惜。
即便如此,成都依然是一个不应该错过的地方。如果能驻足的稍微久一点,把目光放在更多的细节和小事上,我相信收获会更多。
旅行让人谦卑,你会知道世界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此刻彼端发生。见识过天地之大,也就不会把自己囿于小格局里,不会再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