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冻笔懒写诗
——咏立冬古诗赏析(一)
王传学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遍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
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中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古人认为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生动描绘了立冬时节的物候特征: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这是中唐诗人元稹的一首咏立冬节气诗。
立冬节气到来,诗人真切感受到了阵阵寒意,通过天地万物的变化,将立冬的气候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来。
首联“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写霜降过后,阵阵寒风吹向人们,寒意来袭;池塘的水结了薄冰,薄冰之上,清澈的水轻轻漫过。这一联是说立冬三候之第一候“水始冰”。“轻冰”二字,即点出“水始冰”的现象。一个“寒”字,点出了立冬天气变冷的情况。此时,正式告别三秋,告别霜降,向寒冷的冬天迈进。
颔联“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蟾”,蟾蜍,月亮的代称。月亮的瘦影出现了,少数大雁排着几行残队南归了。这一联写立冬节气,月亮因为冷,仿佛变瘦一般,变得非常纤细美丽;多数大雁都已南归,只有少数的还没有南归,正排着几行残队往南方飞去。
颈联“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是说,庄稼收集储藏完毕,皮裘加工制作后非常耐看。这一联写立冬时节,人们忙着收获果实,置办入冬的衣裳。此时,之所以要忙着收集储藏庄稼,赶制冬衣,正是因为开始天寒地冻。“地始冻”,也是立冬三候之第二候。
颔联与颈联,对仗非常工稳,通过月亮、大雁,田种、衣裘等一组名词,勾勒出初冬萧疏的景况。
尾联“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是说,野鸡们纷纷钻进海水中不见了,仿佛一下子都化为了“大蛤”。这一联,说的是立冬三候之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海怪,形似大蛤蛎。此时,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鸡一到立冬后就会变成“大蛤”。
立冬时节,天气转冷,人们及动物们忙着准备过冬,大地、天空一片萧瑟。诗人描绘了立冬时节的物候特征,展示了中唐这一时期的世俗风貌。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立冬》,表现了诗人在立冬日的闲适惬意,显示出寒冬里的暖意与温馨: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到了立冬节气,天气转冷,大地一片凄凉萧瑟,漫长的寒冬即将到来,人们难免生出悲凉之感。
然而,李白眼里的立冬,却是格外的温暖与闲适。寒冷的冬夜里,案台上的笔墨冻住了,于是便懒得提笔写诗;不如将炉火烧旺,温热一壶美酒,独自畅饮。醉意朦胧,砚台上的墨渍花纹,在月色下闪烁着白光;恍惚之间,貌似前村那纷扬飘洒的雪花。
由是,难得偷闲,却随手成诗;朴素散淡,自然不造作。诗人有炉火、美酒相伴,再辅以雪花、明月之意象,寒冬之夜却蕴含温情脉脉,更显潇洒的诗情,以及无限的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