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是中国文人反复书写、常写常新的话题,饮茶体现了人们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寄托了恬然豁达意趣,也反映了创作主体的生活态度。林语堂曾说:“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只要有一杯茶,中国人便可随遇而安。相比较,周作人对茶充满热爱和敬畏,他认为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品格的体现。他在一篇著名的散文《喝茶》中作者说到“我的所谓喝茶,却在于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于香与味”。这句话简单概括了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饮茶目的之一。茶香是指茶的形、色、香、味,鉴赏茶香也就是鉴赏茶中的艺术之美。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是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饮品。
周作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执着程度远高于其他作家。上世纪30年中叶,周作人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苦茶庵”,而其他作家则没有像周作人这样以“茶”命名自己的私人空间。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疾风暴雨之后,周作人开始追求平淡的日常生活,追求生活中的趣味。汪成法指出:“一般人在谈到周作人时都会将他与其‘苦雨斋’联系在一起”,“周作人更加喜欢以‘苦茶(庵)’而不是‘苦雨(斋)’来指称自己的书斋,一字之更,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苦雨’正如周作人所作《苦雨》一文所说,是‘苦于雨’,中心在‘苦’,是因偶然下雨而生的一些烦恼,当然同时也还有一丝喜悦;'苦茶'则就是'苦的茶',茶之一种而已,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时时面对的,其中已经没有了明显的感情色彩。其间的区别,也就是废名在论及周作人时所说的那个意思:‘渐近自然’四个字大约能以形容知堂先生”。
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实践艺术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传统士人很是注重品茶过程中的情趣和韵味,追求品茶过程中的自我表现。饮茶时的氤氲飘渺与中国士子追求内心宁静淡泊的精神诉求恰好达成和谐一致。周作人所倡导“为人情”的人生观、文学观,人生贵在适意,文学观念注重人情物理的阐发。他主张“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喝清茶,同友人谈闲天”是周作人在散文中所反复渲染的一种人生境界,周作人写作喜以“茶话”为其散文写作的代名,如周作人曾这样解释自己的文章标题为何标为“茶话”:“标题《茶话》,不过表示所说的都是清淡的,如茶馀的谈天”“酒后的清谈”。如此一来,茶文化自然在其笔下占有较大的比重,体现其文学风格的闲适小品散文很多与此相关,如他在《语丝》上写作的系列小文,《北京的茶食》《关于苦茶》《吃茶》《果子与茶食》《再论吃茶》,其他的散文还有《银茶匙》《茶壶的考证》《盐茶》《煎茶》《茶汤》等等,不一而足,简直可以看成是晚明休闲茶食文化的现代翻版。
德国哲学家皮伯指出:“休闲乃是一种心智上和精神上的态度————它并不只是外在因素的结果,它也不是休闲时刻、假日、周末或假期的必然结果。它首先是一种心态,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在周作人看来,喝茶的目的就是最好的休闲,“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这种休闲的快意和情趣,或许是那个时代士人普遍状态。在梁实秋笔下,最具涵无限休闲趣味的意象无过于茶品了。梁实秋认为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夕,梁氏曾造访八道湾,与苦茶老人晤谈。二人相对,陪伴的是“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清茶一盂。现代作家、诗人吴秋山亦嗜好饮茶,且从不间断,因为饮茶的休闲功效在他看来非常显著,即使有时候虽然并不觉得口渴,也要泡了一壶茶水,放在书桌上,深深地玩味。这样“使我悦乐,仿佛什么疲劳、沉闷都消失在它的色、香与味里了。”周作人相似的见解,其喝茶同样为了求得“在这苦难的有缺陷的现世里,享受一点乐趣,使日常生活不致毫无意味,这是一种正当的娱乐,我的喝茶之意也即在此。”
在当今忙忙碌碌纷纷攘攘世界中,我们依然可以在喝茶中获得一份休闲的惬意感。当你累了的时候,喝茶是自我款待的最简捷最容易的方式。
参考文献: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
周作人.秉烛后谈.桑下谈序
吴秋山.喝茶.“象牙之塔”之恋
梁实秋.雅舍小品·三集·喝茶
林语堂.人生之理想
李雪华.周作人散文《喝茶》的茶韵分析
郭东辉.中国现当代散文中茶文化的美学意蕴
汪成法.黄裳散文与“苦茶庵法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