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计算,又是记忆,刷了无数题都不见化学提分?化学学霸为你解锁化学刷题正确方法姿势,再也不用为化学发愁!
一、计算、记忆能力要均衡
首先,不管怎么说,整体来看高考题真的不难。偶尔的确会有几道偏难怪,但所有人都答一张卷,你不会别人也抓瞎,那些分送给出题人就好,在能做到基础扎实可靠、答题行云流水之前不必过分纠结它们。
不难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庸。化学要求很多方面的能力: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数字运算,描述性回答(比如问你重结晶的步骤,然后一个大横线,这种题在近年命题中有上升趋势),通过已知信息推断分析等等。
但这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论知识内容的丰富度、碎片度,化学远小于生物,论计算量和分析难度,化学也低于物理和数学。
因此,只要你能力比较均衡,化学题就不会成为最大的阻碍。相反,如果你在某一个方面能力很差,考察这方面能力的化学题就会让你很头疼。能力均衡很关键,但并不是我主要想说的。
二、建立知识网络
我今天着重针对的是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方面。很多人都和我说,明明有很认真的在背知识点,但是考试就是感觉缺弦了一样,怎么都用不上。
其实化学虽然知识点很多,但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方能更好的使用。(生物就死记硬背吧,我也没好办法…)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高中化学知识并不是零散的点,而是一张互相交织的知识网,有机、无机、元素、电化学等等互相之间都可以建立起联系。一旦这张网建立起来了,你的记忆将会无比顺畅。
即使你遗忘了某处的知识,你也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其推出。很多人抱怨化学知识点太零散无从记忆,这恰恰是没能形成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
这时记忆知识点将极为痛苦,因为你看不到之间的联系,也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你将不断地一边死记硬背一边不断遗忘,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个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一旦落入这个循环就很难脱身了。
怎么训练自己以形成这种知识网呢?
我的方法就两个字:多想。“多想”是指通过刷题后反思题目并跳跃性联想来加深知识点间连接。
我不否认刷题是最好的方法,但刷题之后千万不能只是对个答案了事,那样刷多少题都救不了你。我的方法是刷完之后分析错题和好题,想一想背后的原理并不断联想。
具体来说,这个还分两个方法:“多想一步”和“跳跃思维”。
方法一:多想一步
化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你会想不明白一些问题,而深入思考的核心就在于不要过早借助老师和同学,自己想一想。
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试着提出一个解释。不论解释是否正确,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你可以收获很多。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曾纠结过氯化钙能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去问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自己就能解决嘛。
多想一步,如果反应了,预测产物是什么?碳酸钙和盐酸,它们两个又会反应回去,所以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
同理,有时候记不住同时有几个反应物可以反应时,哪个优先。比如,铵根和铝离子哪个先与氢氧根结合?多想一步嘛,假设先与铵根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还是会回去和铝离子沉淀,所以很明显,铝离子先于铵根。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投入三氯化铁溶液,哪个先反应?同理,假设铜先反应,生成铜离子,但铜离子还会和铁粉置换,所以铁粉优先反应。
刚才这两个例子属于“多想一步”的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它不仅仅能帮助你解决一些简单但较易混淆的实际问题,还能帮你培养一种主动思考的思维方法,帮助你独立解决很多问题。而这正是化学学习最重要的。
你总依靠老师和同学,知识总归是他们的,不是你的。你自己想明白了,知识就永远属于你了。以后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先想一想,不要直接放弃抵抗然后去问别人,对自己的思维也是一种锻炼。
当然这条路也不能走到极端,不然就成民科了。实在思考不出来就不要瞎想(瞎想不等于理性思考)了,去请教师长答疑解惑;想出来一些原因也最好和老师交流确认一下正确性,老师们也会很欣赏你这种探索精神的。
方法二:跳跃思维
跳跃思维的核心在于做完一道题之后不仅仅拘泥于题目的知识,而是延伸、发散。
还是举例子。就在刚刚有同学问我,为什么制取氯化铁固体不能加热蒸干氯化铁溶液。原因是加热氯化铁时氯化铁会水解。我告诉他答案之后继续问,这个答案能不能让你回想起任何有关的化学知识?他想了半天没想出来,这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知识网。
通过这道题你应该能想到很多,比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就是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铁离子水解。联系得多紧密啊。想到这了你就可以顺便回顾一下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物理和化学性质。
继续发散你还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离子加热会水解?什么样的盐可以蒸干溶液制得?甚至你还可以发散到含结晶水固体物质的制备上。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含结晶水的固体?重结晶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当然太往外的这些发散并非必要,只是用以说明这个发散是可以几乎无穷无尽的。
刚才这个例子简单一些,再来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例子。
有一道题是这么问的: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那么能否用它来腌制咸菜?答案是不能,氯离子会破坏铝的氧化膜。这道题就属于典型的偏难怪,我一开始以为应该往铝离子对人体有害这个方向答,花了好长时间才想到氯离子可以破坏氧化膜(这句话在教材上是有的,原话是盐可以破坏铝离子氧化膜)。
相信大多数人答不对这道题,但是之后呢?这道题就白错了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想一想、猜一猜其中的原理呢?
演示一下这个思维过程:
首先,氯离子在溶液中破坏铝的氧化膜,应该属于一个离子反应,而且不涉及氧化还原。
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离子浓度减小,一般来说就是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和络合物。具体这个反应里,不生成气体、弱电解质,反应环境是弱酸性,应该也不会有沉淀。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可能是生成了络合物。
这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铝的络合物,高中比较常见的是Na3AlF6(冰晶石)和NaAl(OH)4(偏铝酸钠)。氯离子的性质和氟离子、氢氧根比较接近,推测也产生了络合物,可能是[AlCl4]-或者[AlCl6]3-,通过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产生了[AlCl4]-。
再进一步的话,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铝容易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而钠、镁几乎不产生配合物呢?原因是AlCl3外围有6个电子,属于缺电子化合物,而配合的本质是Cl-提供2个电子,这样就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
最后我们试着写一个方程式:你看,在上述的思考过程中,我们依次串联、回忆了离子反应条件、常见金属化合物、络合反应、原子结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每次这样的思考都能帮助你加深以往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一次联想或许起不到太大最用,但如果你坚持下去,你的知识体系将成为一个高度自洽的关系网,这样你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点散乱无章、无从下手了。
以上是我想说的主要方法,亲测好用,但是这是一个慢过程,就像磨刀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终究会有某一个时刻你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刀竟然如此锋利。这个答案并没有终结,我的下一部分更新将是具体题型、知识点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三、关于理解力
Q:想东西慢,记忆力差,别人用半小时理解,我要用两小时。
A:理解、分析、思考的能力的并不是天份,而是一种技巧。只要多尝试着去训练,这些能力一定会提升。很多人小时候训练不够,学习方法僵化、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导致思维能力弱是必然的。
这时如果你认为你的理解能力差就放弃了去理解,那你的理解力就永远不会提升,然后继续抱怨自己理解力差。这是一个死循环。不努力就把原因归结到天份是不可取的。
四、重点:具体知识点&题型
1.实验题做实验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做一次实验。
实验题中有很多难以记忆的实验方法、步骤类填空题,非常讨厌。举几个例子,分液时候怎么放气?配制溶液怎么操作?对于那些没有上手操作过的同学来说,这种题真的是很难记。
我的方法是:
如果有条件,找时间操作一下。
如果没有条件,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放气要用下端放而不拔上端塞子?因为直接拔塞子容易把塞子喷出去,而用下端放气不会。一切实验流程都是有原因的。理解了这个原因,你就永远不会记错了。
死记硬背总归是不太可靠的。实验题考查的另外一个能力是分析能力。举个例子,经常有题目让你填某个瓶/管内的试剂。一般来说这些试剂主要就是除杂用的,这时候你就要分析具体除的是什么杂?有的题目要求除空气中的CO2和H2O,那就是碱石灰。
有的题目要求测量某种液相反应出来的气体体积,这时候就需要浓硫酸除水蒸气。分析是做这种题的核心能力。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站在实验设计者的角度想一想问题。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会担心哪个地方有误差?你会怎么防止这些误差?做完题之后,就算你全对了也要分析思考一下整个实验,这就是我正文里说的“多想”。
你可以想一想假如你是出题人,给你这样一个实验你会出什么题?然后自己解答一下。毕竟这次没考可能下次就考了呢。大家都刷题,你要做的是把这一道题的价值利用到极点。你刷一道题顶别人刷三道,你当然就比别人进步大了。
2.推断题有机和无机推断合到一起写
先说有机,我个人认为有机推断难度在无机之下。毕竟高中一共也没学几个有机物(相比竞赛),而且提示性词语太明显。做推断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突破口的把握。突破口一般是反应条件,对某种物质的性质描述等。
提到重要的工业原料基本就是乙烯,看到可以电离就是酸。此外,有机的反应条件对反应的提示尤其明显,因为某种反应条件一般对应着某种单一的反应,看到浓硫酸加热就想醇的脱水或者酯化;看到NaOH加热,就想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看到Cu,O2就是催化氧化;如果是信息题很多会给反应条件,到题目里找那个反应条件基本就能确定反应物的种类。有了突破口之后一切就都好办了。
无机也是一样。多读题干,挖掘出给的所有信息,然后去找突破口。高中常见的化合物一共就那么些,还有很多颜色、性质的提示。而且一旦你找出来一个化合物基本你就能知道整个反应图是关于什么的了。比如说你推断出某种物质是Fe,然后整个图都是互相转化,那基本大多数物质都是铁化合物了。So Easy。
另外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记忆一些常见沉淀、气体的摩尔质量,比如硫酸钡233,氯化银143.5,碳酸钙100,二氧化碳44,类似这种。当你遇到生成多少沉淀但毫无头绪的时候可以试着除一下这些数,如果能除开基本就是这种沉淀了,也算个突破口吧。
当然这个不能保险,在完成整个推断之后要验证一下对不对。推断没法讲太细,毕竟内容太多了,学不好很多时候是知识点有欠缺、漏洞,那就去用正文的方法巩固知识点把~
3.离子共存、离子排序
离子共存其实挺好办的,沉淀、气体、双水解、弱电解质、配合物、氧化还原、有没有颜色、pH,这几个筛一圈基本就选得出来了,如果不熟练只能说明题刷的不够(没办法这块就是多刷刷题就熟了),这块真的挺简单的……
离子共存简单,但是离子排序是个大问题,可以说是整个高中最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这块我自认讲不明白,至少肯定没有学校老师讲得好。我只能说大家一定要利用好三个守恒,这三个守恒练明白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离子浓度排序的问题。还有就是大家一定要模糊地有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
什么意思?假设有0.1mol/L的氨水,pH大概是11,现在让你给溶液中粒子排序,你首先大概要想一想每个物质的浓度。NH3·H2O弱电解质,所以浓度略小于0.1,pH为11,所以OH-是0.001,两者差了100倍,再利用电荷守恒就能写出NH3·H2O>OH->NH4+>H+。为什么要建立起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呢?因为当有一些校不准的顺序时,你可以通过这个大致判断。
4.摩尔、化学计量、理想气体方程等
这块其实是高中化学一个小难点,最好的方法是...刷题。这块内容有一个做题的技巧,而这个技巧我是没法直接传授给你的,所以我说再多也比不上你刷题之后产生的熟练度。我的建议就是,对于每一道你认为有价值的题(包括但不限于错题),认真研读解析,如果错了一定要不看解析再算一遍,确保自己掌握了这种做题方法。千万千万不要看完答案觉得自己下次做没问题然后跳过,下次继续掉到坑里...
再说一下计算。计算这个东西感觉技巧成分很大,但是真的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我的计算也是从非常烂刷题刷到合格的,大家去刷刷刷吧。还是一样,对有价值的题重点研究、重做,如果你认为真的很好还可以抄到错题本上,过一阵子再做,你未必能做对。
5.氧化还原判断
氧化还原的进行就是背氧化性顺序表。在一个可以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当氧化剂不足量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反之亦然。
写方程式的时候用升降价配平法,对于复杂、难判断化合价的物质使用零价法(假设化合价都是0)。多练就熟了。还有一个并到这里,就是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应该怎么写,生成什么产物。
从某种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驱动力是不稳定的物质变成稳定的物质,所以写生成物的时候优先写稳定的物质。而且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整个生成物会不会继续反应,比如说你写ClO-氧化亚铁离子,如果生成Cl2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Cl2还会和亚铁离子继续反应。
再比如说Ca(HCO3)2和氢氧化钠反应,你写生成碳酸根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碳酸钙会沉淀。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这种东西,然后就会错。那就要求你细心、细心、更细心了。
6.化学平衡
做好化学平衡题要求你对勒夏特列原理有一个很深的理解。这块我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多做题,多看解析,多思考。
7.总结
很多地方我都没有给出什么特别好的建议,只是让大家刷题。其实这个也挺没办法的,毕竟事实是刷题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很多东西我能理解,但是没法给你讲明白。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教学能力差(毕竟我也是学生),另一方面,这些内容是我在刷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技巧,如果你的刷题量不够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我并不是让大家盲目刷题、刷的越多越好。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教会大家怎么在刷题之后对题目、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
正如我强调了好多好多遍的,刷题之后,不管对错,要思考这道题的精髓,也可以试着自己举一反三的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自己回答。这些都是构建知识网的有效方法。
对于好题也可以积累下来等过一阵子再做,你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悟!
今天在日报上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样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处? - 尚萌的回答),与我正文部分“要建立起知识链接网”的观点完全相符,摘录如下:在看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句话时,如果你没有根本想过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那么,这句话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
它不过是一个命题,一种诠释,一个断言,“苏格兰的绵羊是黑色的”一类的断言。它与你无关。它描述的对象你并不关心。你信任这句话,接受了它,不过是因为书本或他人的权威让你信服,而不是出于任何理性的思考。
这句话本身是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但是,它不是你的知识。这样,采取跟福尔摩斯一样的态度是明智的。他不耐烦地打断我的话说:“这与我又有什么相干?你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可是,即使地球绕着月亮走,这对于我或者对于我的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福尔摩斯探案集》 血字研究如果类似的问题自然的出现在你的大脑里,你也愿意花一些功夫给出答案,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答案都会引出更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链几乎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把天体物理的许多重要理论(辐射机制,空间探测,恒星形成与演化,太阳系起源,恒星模型,超新星爆发......)都包括在内。
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科学事实(细节知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理论框架与其他事实链接在一起。尝试建立这种链接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另一方面,创立物理理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把大量的科学事实有序的链接起来,指出它们背后的因果关系,抽象出更简短的图式来描述更多的大自然的细节。脱离细节知识的物理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迥异于现实经验的理论。
史嘉宁@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