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读者的心,帮助他们锲而不舍地弄懂自己的生活。
1、家庭的核心
是夫妻关系且拥有第一发言权,这个家才会稳如磐石。
相反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会产生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结。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父母需要给予宝贝无条件的爱也需要学习分离。
在家庭中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她养大,将她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2、爱与分离
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中国人的习惯性认识--3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怎么对待他们都可以,是大错特错的。相反,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与关注。
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上都在扮演“行使赏罚天使”这个角色,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某个条件,如果达到了,就奖励他,如果没有达到,就惩罚他,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
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让她可以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充分释放你的天性,做一个有趣至极的女子。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多是幼时没被看见。(安全感)
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2个星期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才能体会到灵魂层面的爱。
3、下一步你的重点项目
自主能力(1.5-3岁),探索“我是谁”达到第一个高峰期。
尊重你的自由探索
站在你的立场去理解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切以你的成长需要为中心
控制住干涉你行为的冲动
尊重你受挫折的权利
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不可将社会焦虑转嫁给你。
4、学以致用
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会放下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
理解感受时的常见错误,揣测/评价/出主意。它们都会妨碍理解的达成。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
5、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这时,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要先在这个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而后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证明自己。
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如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
活力是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它要向外界伸展自己,索要存在空间。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活力,而不是压制。
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3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形成这两个概念后,孩子才能承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若在3岁前,妈妈与孩子有过2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创伤。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隔代抚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