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木兰诗》已经是一首大家所耳熟能详的诗词,而花木兰也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
想当初木兰得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但是家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从此替爷征”。
经过在沙场上十几年的拼杀,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她的战友们与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的经历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
那么有些心思细腻的人就会产生疑问了:中国古代女子大多是裹小脚的,那么木兰是否缠了脚呢?倘若木兰缠了脚,又是如何上战场上打拼十几年呢?并且如何丝毫没被战友发现自己是女儿身呢?
其实这些疑问很好解决,只需要了解木兰所在的年代和古代女人缠足的时间和起源,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实,缠足之始是有一定的争议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缠足的创始人是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舞女:窅(yao第三声)娘。
都说南唐后主李煜的舞女窅娘是个美丽俏佳人,并且能歌善舞。在《道山新闻》中有言:“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就是说后主特为她造了一座六尺高的金莲花台,然后命窅娘用帛缠脚,使足纤小弓屈如一钩新月的形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上翩翩起舞,袅娜回旋,宛如仙子凌云。有诗说:“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所以由此得来“三寸金莲”一词。
但无可争议的是,窅娘只是跳舞时裹着脚。并不会是长期压迫以至脚部畸形的那种裹脚。因为将脚裹成畸形状,就连走路也困难,更不用说是跳出“宛如仙子凌云”般地美感了。
那么时间来到宋朝,宋朝的时候女子缠足的风俗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像辛弃疾在《菩萨蛮》中就表现出了对女子小脚的欣赏:“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
苏轼也在《菩萨蛮》中写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可见在宋朝,裹小脚已经变成了一种潮流,并且小脚已经成为男人们判定女子是否美丽的标准之一。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时候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所以宋朝时期的缠足是不会过分伤害到女性的脚部骨骼,所以在走路上面并没有太过严重的影响。
宋代以后,女子缠足之风盛行天下,弱不禁风几乎成为美女的同义语。明朝时,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就是个平民,没有缠足的习惯,所以被百姓讥笑“马大脚”,“露马脚”一词典故由此而生。
到了元朝,蒙古的贵族本来是不缠足的,但是并不反对汉人缠足的习惯,并且抱有赞赏的态度。甚至到了元朝末年还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现象。
由此可见古人以女子脚娇小为美,有脚大的女人为了某些原因,开始将脚硬塞在小鞋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就演变成后来缠小脚的恶俗。
其实明代已有将脚裹至三寸大小的情况,到了到了清代,甚至有人缠至不足三寸。虽然清朝也曾禁止过女子缠足,但是风气过胜,最后解禁。
除了继续明代弓、小的审美外,清代还发展出了一套七字诀:小、瘦、尖、弯、香、软、正。明代的缠足还多是在上层社会,到了清代,便是普通百姓也大多开始缠足。
纵观缠足在我国古代各个阶段的状况,我们虽然不能确定缠足现象是否起源于五代,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唐朝之前是不存在缠足现象的。而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北魏在唐朝之前,因此花木兰是不会缠足的。
那么花木兰不缠足,就可以和其他战士们一起驰骋沙场,替父从军,成为名垂青史的巾帼英雄。
PS: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