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篇文章为我的2017年作结。2017下半年,读的书甚少,零零散散读了些,好在多少还有点想法。
贾平凹《自在,独行》
弱者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
一个人置于时间之中,总有一段时间是一个人独处,这个时候难免觉得无趣、烦躁,试图通过各种办法让自己脱离这段时间维度,可是,再怎么努力,到头来也依然在时间里,逃不掉的,这不是孤独。平凹先生说那些“郁郁寡欢者”,或是“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这不是孤独,是“孤僻”。
去年一个人出了趟远门,因为从未有过的体验而感到兴奋。旁人看来,一个人的旅途无非就是想要释放掉内心的某种郁气,这我是承认的,或者是觉得这个人性格不好,不合群,才会只剩下自己一人成行。事实上,独处的时候,脑子是异常活跃的,从过去种种想到现在再到未来,甚至会生出许多感慨和慰藉。那时候,在一个商场里待了一下午,没有逛,只是在走,从一楼到顶楼,累了,就在一家咖啡店坐着。店很小,多是拼坐。对面的两位姐妹淘畅聊,说话很轻很温柔。戴着耳机,随机听了几首歌,顺手写了日记。
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就是常见的鸡汤啊,“不要见谁就讲自己的不幸”。你跟别人讲今天下雨路滑,自己摔了一跤,跟别人讲上班路上电动车没电了,你对他讲的原因也许是想让对方同情一下自己,可是对方只是应一句“啊,你怎么这么倒霉”。亦或是你同别人讲自己如今的生活有多幸福,孩子有多出息,或是自己有哪些成就,原因可能是想让别人羡慕嫉妒或是分享,对方如果是恭维你,那你目的达成,心满意足地在他们目送中离开。
怎样都是讽刺,但如果你只是想得到片刻欢愉,就另当别论了。
胡适《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为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
胡适先生是有远见的,他在那个年代是智者,许多言论到今日依然振聋发聩。
那个年代,有许多爱国志士,在面对国家危难却自感无力救国,写信询问胡适之“人生究竟有何意义”。想起多年前,也有人说到这个问题,那个时候还故作高深,回了一句“生下来就是为了活下去”,现在想来也就是一句废话。
当人落入低谷,常常想起这个问题,可只是停留在想这个层面,坐着想,躺着想,走路想,这是毫无意义的,就算想出个皮毛,也完全不能将人从低谷中拉出。胡适先生又说“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这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这就是说,你想让你的人生如何,去做了,哪怕最后一场空,那也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了,毕竟许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啊。
问题当前,全靠有主意(Ideas)。主意从哪儿来呢?从学问经验中来。
胡适先生讲了三点读书的理由:一是为了接受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二是为了多读书而读书;三是读书可以解决问题、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样的吧。常有人问我看过的书是否全记得,事实上,我不记得。但至少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够有些想法,尽量保持着理性,尽量控制情绪,或是突然一瞬间想起哦,我在哪里哪里,谁谁谁说了怎样的话做了如何的事儿。
东野圭吾《拉普拉多的魔女》
真相到底是什么?由谁来判断?到头来,记录的一切不就代表了真相?当别人看到那些记录时,就成为真相。 ——甘粕才生
依旧是从离奇案件开始,寻找真相的过程,读者总是想知道真相,想知道东野圭吾又会给人怎样的震撼。
人们说“眼见为实”,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深信不疑,包括看到的所有记录,那么记录的一切这就是人们所以为的“真相”咯?但现实是记录的一切也并非全是事实。所以会看到网络上充斥着的那些言论,标榜着“言论自由”,说着那些自以为的事实,谩骂、鄙俗、不堪入眼,甚至可以毁掉一个人。
甘粕才生至少有句话是在理的:“自己无法创造出任何东西,也不完全思考,不负任何责任,只因为事不如自己的愿,就开始整天抱怨,这种人能够创造出什么真相?”他想说自己不是。可连这也变得可悲。
人类是原子,即使每一个个体都很平凡,无自觉地活在世上,然而一旦成为集合体,就会戏剧性地实现物理法则。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个体不具有存在的意义,没有任何一个! ——甘粕谦人
甘粕才生想要通过自己的电影,去赋予每个幕中人存在的意义。他有偏执的完美主义思想,要让自己完美,也要让他的家人完美,所以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让儿子甘粕谦人变成植物人,进而自我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导演,疼爱妻儿的模范。但当甘粕谦人苏醒,直到恢复了记忆,甘粕才生甚至想继续毁掉他,在他看来,违背他意愿的儿子也“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影响”。谦人给了最完美的回击,或许这一点是令才生满意的。
武尾问圆华,“这个世界的未来,到底怎么样”,圆华摇着头说,“我跟你说,还是不知道比较幸福”。我们不是“魔女”圆华,圆华拥有和谦人一样的技能,她想回到拉普拉斯,想要预知那场龙卷风,想要挽回妈妈的生命。我们对未知的未来,好奇心和恐惧并重,我们说“向死而生”,倘若真的知道了“死”,我们又能如何“生”?
东野圭吾《时生》
宫本用尽全身力气呼喊:“时生,我在花屋敷等你!”
拓实不姓宫本,他从小被人收养,以为自己被亲生母亲抛弃,于是自暴自弃,不知道日子是哪天。直到他在花屋敷遇到这个年轻人,他告诉拓实,他叫时生,时间的时,生命的生,是他的孩子,来自未来。但他没有说出来的是17岁的时生,面临死亡。当他看到拓实不爱惜自己,终日一事无成,莽撞,甚至对生命毫不珍惜,痛恨生母,他更想要找回那个真正的拓实,无论做什么都要让他知道生母的无奈和悔恨。时生做到了啊,当时间再次切换到现在,拓实坚信,时生只是踏上新的旅程,他们会在花屋敷重逢。
东野圭吾先生说到写这部作品的初衷,他想知道如今的家长们能否在孩子面前自信地问“作为我们的孩子,你觉得高兴吗”,孩子是否会回以“我非常庆幸有你们这样的父母”。父母与子女之间,还需要什么道歉和原谅?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思琪写了:“其实我第一次想到死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人生如衣物,如此容易被剥夺。”
在她的采访里,她说不愿意被人说这本书是成功的,她因为她不是想用成功来定义这本书和自己。这本书亦不是控诉,是在质疑,质疑艺术的高度,质疑文学,为什么一个能够说出美的语句的人,会是这般的低俗,是啊,这也是负了张爱玲的胡兰成。
读到第一章就已经让人窒息,甚至令人作呕,放佛可以看到她那种扭曲的,把自己掏空的那种厌恶。她写下来,是因为以为这样可以稀释掉自己的痛苦;她想把从十三岁开始的那些年描述成是和老师的爱情,想让自己以此为乐,但她也知道她的“快乐不是快乐”。她喝酒,酗咖啡,整夜整夜的睡不着,因为一入梦就是那些场景,赶不走的恶魔。她羡慕怡婷,羡慕她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活着;她羡慕伊纹,她想成为伊纹一样的人,用很温柔的声音读书,那段日子是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了。
又是这样的绝望,是那种想要把身体里所有的污秽都呕出来,可偏偏是干呕,无法消逝的悲伤,可能只有死亡了。她不是脆弱,不是逃避,是解脱,她可以不用觉得是自己“对不起”李国华,不用活在那种脑子里只有那些场景。相反,她已经很勇敢了,可以在已经“死”了之后,还活了那么久,逼着自己再去到那些地狱般的日子,写下那入骨的痕。
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