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一个阻碍是信息超载,信息太多了,解决的办法叫精要主义。学东西要精、要深入、要重复,强化学习那些重要的概念和理念。
有人可能还是觉得,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嘛?有一位伙伴是知名的律师,非常热爱学习,曾经在某道上学了一年,那上面有各个领域的专家,非常精彩的课程,他每天学习。结果学了一年以后,感觉自己的写作能力下降了,思考能力都下降了。
他实际上在法律方面是属于专家级的,经常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修改、制定。怎么通过学习反而觉得智力水平下降了呢?一个是信息太多了,另外你发现有时候专家的理念、观点也不完全一致;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重复、消化、吸收,会给人造成混淆。
第二个阻碍从知道到做到的因素叫“消极过滤”。消极过滤就是大脑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一个过滤系统,这个过滤系统天然是负面的,消极的。比如说在了解一个新知识,新的观念的时候,如果跟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冲突,我们大脑第一反应是反感和排斥的,至少是质疑的。从这一点上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往往对机会是排斥的,无法把握机会,因为所谓的机会,就不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也就是在脑海中,与我们旧有的经验甚至是背离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学了一个新的沟通的方法,说沟通就是你要先倾听,倾听理解别人想法之后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双方才能够更好的有共识。假如这对你是一个新知识,如果你过去的经验和经历告诉你,如果不强势、不严厉跟别人来说,别人根本不会重视自己的意见,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就要主动而且强硬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如果你过去有这样的沟通方式的成功经验,你听到刚才说的要先倾听,在理解这个沟通的新方法的时候,就会习惯性的质疑说:“这个方法也太软弱了吧!”又要花时间倾听,去理解他,时间成本也太高了!根本不如直接叫他去做不就好了!所以如果是这么一个心态去了解这个新观点、新知识的话,即使你知道了,你也不会去做的。
怎么解决?有个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叫“绿灯思维”。当我们听到了任何新的想法或者新的建议的时候,就立刻把绿灯打亮,去想:这个想法虽然跟我以前的认知,观点有冲突,我有些排斥甚至有些反感,但是我先研究一下它有没有可行的一面。尤其是我们在某个领域经验丰富,越要这样去想。
因为当对一件事情有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越丰富,资历越深的时候,越容易看到别人提的建议中的缺陷和问题,这时就很容易去全盘否定对方。要知道,别人提的每一个观点方法可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背后也一定是有理由的,一定有支持他提出这个方法的原因。只不过,我们是因为受到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过去先入为主的成功经验,反而束缚和蒙蔽了我们,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视角。
绿灯思维是帮助我们去寻找别人的理由,去发现别人为什么认为这个观点是合理的,这样打开了我们一个新的理解问题的视角,有了新视角再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觉得:虽然在过去的视角上看这个问题是有冲突的,但是换了他的视角来看,好像还有些道理,而且这个视角也许是过去自己想不到的。这样我们就从不同的观点当中受益而成长了。
每当在遇到新观点或者是反对意见的时候,不要总是质疑和琢磨这些观点哪错了,而是用绿灯思维先积极认可。比如刚才沟通这个方法,可能你从心底里根本不认同这个方法,可是还要告诉自己,先点亮绿灯,先去理解,为什么说先倾听理解对方再沟通会更有效,也许你会找到一些很棒的理由。
所以以后在听到某个新观点的时候,把自己的第一反应从这个观点有问题变成我怎么能利用这个观点,如果我学会这个会有什么收获?坚持这样去思考,一直用绿灯思维来思考,我们就会变成什么呢?叫反向偏执狂。
都知道“偏执狂”,就是疯狂的坚持自己固有的意见,固有的思维。“反向偏执狂”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用积极的思维和可行的思维来看各种创造性的想法。难道是什么都接受吗?不是,其实绿灯思维不是不质疑别人,而是要把质疑的环节,放在绿灯之后,也就是绿灯之后还有个黄灯,黄灯是干什么的呢?是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质疑环节。
不是不能表达质疑或者产生疑问,而是我们要在进行任何消极反馈之前,先在大脑作出积极反馈,先找出有积极作用的理由,再进行反馈。这样在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别人也会更重视,因为他知道你在努力理解他的观点,而且有时当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寻找积极的可能性上,反而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方案,而轮到亮黄灯质疑的时候,想不出什么反对意见了,这样彼此都充分的能够理解同一个问题,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
用绿灯思维是打破消极思维让我们能够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二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