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写字的人,往往有着共通之处。好读写的钱钟书,读书有法的李敖,他们的作品莫不呈现出他们对知识深厚的积累。当然,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读书心得。
读书写字的人
钱钟书爱读书,但家里没有大量藏书。
每读书,必做笔记和摘录。这个习惯还在他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钱钟书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就养成了。图书馆的书不外借,而且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这样的要求养成了钱钟书边读书边摘录的习惯。
夫人杨绛在整理钱钟书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他的“饱蠹楼书记”,钱钟书为此还作了引:“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
好读书,读书同时还做笔记和摘抄,而且好书反复读,反复思考。钱钟书读书很耗费时间,但好处是虽然博览群书,但总是都记得读过的书。
很多书是图书馆借来的,自己买的书看完也就随手散发给朋友。对他而言,留着书是无用的,读完了,也就完了。
杨绛先生说无数的书在家里流动,藏书不多,积累的读书笔记却是不少。也就道出了钱钟书爱书、嗜读书,却不藏书的缘由。
后来,杨绛先生整理了笔记,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书,读完了也,也就完了。留下来的,记录下来的,才是自己的。会读书,会写字的人,说的就是钱钟书吧。
读书,要的是心狠手辣
若论读书,李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李敖有种过目不忘的本领,读过的书很多都记得,写作时每每想起,都可以“拿来主义”,成为自己的素材和灵感。
这是什么原因?
他好读书,却不“迷信”书。读完了,书也“完了”。
他这样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心狠手辣。
“剪刀美工刀全部下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那背面有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排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肢解一本书,拣选有用的存档留用,李敖的读书法简单直接。
按照他这样的方法整理读过的书和文章,把精华提炼后,有需要的时候翻出来,再融在一起,如此将知识运用自如。他也对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很是得意。
其实,很少有什么博闻强记,真正记住读过的所有内容,也是不现实。何况多数人并没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天赋去记忆海量的信息。
所以说读书有法,法到、功夫到。
书,买两本;
读一本,
毁一本;
藏一本,
剪一本;
书,读完了,也就完了。
*信息来源:杨绛.《钱钟书手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