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一本书,一场电影,一部电视剧……不同的人看过之后收获是不同的。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得马頔用了三年时间创作的一首歌曲《南山南》,在接受访问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过一首歌,叫《南山南》,常有人听完后说它太悲伤,接着问起,这首歌里是不是有一个故事,我说,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它就已经和我无关了,你掉的眼泪,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 一篇文章,一本书又何尝不是呢!
王崧舟老师说过:在阅读理解文章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读书也是一样,要把自己摆进去,才能让书像一面镜子一样,在书中一次又一次遇到不同时间的不同自己。
小学语文单元融合课在阅读教学中,其中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或事物对话。每次以一个单元的课文为训练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情感去和不同的人物对话。让学生把自己“摆”进主题相同的不同课文中,让不同的学生通过与课文中人物对话,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同一主题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文体。
小学语文单元融合课要训练与文章对话的能力,但不是从开始就直接这样要求的,真正的开始是在三年级。
小学语文单元融合课训练与文章对话,其实低年级对喜欢的人物和事物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或原因,就是“与文章人物对话能力”的训练萌芽期。到了五年级会对学生说:孩子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已经会和文章中的人物对话了!对此,学生会产生很足的信心,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个过程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学会了知识,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
比如:《米芾学书》
有个学生说,我想对米芾说:您的老师是个好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你练字。如果您的老师也这样教我们,该有多好啊!虽然您是古代的人物,但我还是想对您说,您也要向您的老师一样,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出更多的好学生。我也要像您一样,把我读书的方法教给身边的同学们。
当时课堂展示分享的时候,我正好去听课,这个小女孩读完之后,她自己的老师及所有听课的老师都呆了,当然包括我。下课老师跟我说,如何点评,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这个学生没按常理出牌呀!正常标准应该是:我要像米芾学习刻苦练字,成为书法家……
小学语文单元融合课上的老师点评,是在学生的“发现”、“质疑”、“追问”、“点评”之后。所以当这个小女孩儿发言之后,其他学生就开始点评。有学生说:我发现xxx很有爱心,我期待能跟她学习到她的读书方法。有学生说:我质疑,你这样说,米芾能听得到吗?那不是跟没说一样。小女孩回答:老师说过要把自己放到课文当中,成为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我说话的时候米芾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我看得到,他也应该能听到。还有学生说:米芾的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米芾练字的?这一点你没说清楚。小女孩儿就从课本里找到,读给大家听……最后老师拥抱了小女孩儿,说:老师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你们在以后的时间里能把自己的字体写得更好。
还有学生想对米芾说:写字不好看,老师提醒我好多次,但都改正不了,让自己很心烦。我感谢您,是您的老师和您教会了我如何写好字:“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是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以后我要按这种方法练字。
又比如:《语言的魅力》
有学生写到:我想对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说,我很敬佩您,您用语言的魅力帮助了一位乞讨的老人,您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要向您学习。以后也要让语言产生魅力,来帮助校园里的花草,还有菜园子里飞舞的蝴蝶和蜻蜓。其实第一句话是学生自己写的,写的时候我正好走到他身边,他小声喊我,问我:老师,你看我写的好不好。我就追问了两个问题:1.你要向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学习什么?他说:学习让自己的语言变得越来越有魅力。再问:你准备用语言的魅力帮助谁?就有了后面的两句话。很多时候,学生就差那么轻轻一点。
例子是说也说不完……
当然,一开始,学生是写的很简单,很多老师想放弃,说学生不会写。我说:如果放弃,那就是说明老师也不会。如果老师会写,那就不要放弃,老师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抄写生字都会,老师一句话就行了,从第几课抄到第几课,老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只要不弱智都会。
所以就有了社会上流行的段子: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我们都伤心了好一阵子。更多的是我们要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段子?
这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单篇可以完成,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教学?答案还是一样:如果是一篇课文,几十个孩子同一篇课文,选择的空间很小,想说的话会大同小异,课堂不能出现因不同而产生的兴趣。况且,几十个孩子必须喜欢同一个人物,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那就不能保证学生说真正想说的话。
因为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尊重,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中有了自信,在老师和同学的错误订正中得到改正,有了成就感。学生的课堂展示积极性非常高涨!
小学语文单元融合课在这个环节,不是为了完成一篇课文而完成,而是为了培养学生与文章对话的能力。所以跟哪个人物对话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