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管理就像春雨
润物细无声而又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管理是一门社会性科学。
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有方法。
科学的管理能为员工赋能,为企业创造溢价。
但在管理者陷入管理的常识性陷阱时,就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
究其原因,基本都是因为是对管理缺乏根本性的认识,导致出发点错位的情况。
比如有些团队管理者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管理管理,就是要将人管到位理清楚,使每个岗位员工知道自己的职责并高效完成。”
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真的是这样吗?
管理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管理的对象是谁?
管理的文化该如何?
为什么大多管理者都很容易犯常识性的管理错误?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
一、管理追求的是什么?
不管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还是彼得·德鲁克基于经验的成效管理,都是在对管理下定义。
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定义的管理,管理的服务目标只有一个——盈利。
管理就是要创造利润,因此管理追求的核心数据是绩效,而绩效又包含效益和效率两个板块的内容,只创造效益或者只创造效率都是没有价值的。
有很多管理者会对一个问题非常疑虑,自己的公司应该建立怎样的组织架构,才是对的。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
组织架构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现在的信息时代,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支点,公司需要面对不同的环境随时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使管理持续出绩效。
所以应该采取什么组织架构,只看适合不适合。
我们可以拿2012年腾讯的某些经验来做参考。
2012年,腾讯开始试水移动游戏,需要在5个月里打造4款世界级手游,于是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降低层级管理项目。
后来高层决定扩充5个项目,但随着扩充而来的是人员暴增项目繁多,负责人根本管理不过来,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于是果断从扁平化改为事业部结构,把团队拆解成5个产品中心,随之而来的是效率肉眼可见的飞速提高,这样才有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天天连萌》《天天酷跑》《天天爱消除》等的几款全民手游。
可见,好的管理是要为绩效服务、顺环境随时调整的。
二、管理的对象是人吗?
管理的对象到底是谁呢?
很多人认为是员工,而本人的理解是:管理不是管人,是管事。
很多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往往都出在管理者的管理对象上,即他们只关心员工的态度和表现,却没有好好划分员工需要做的事以及制定好员工的做事标准。
如果管理的对象以个人为单位,这个成本是很高昂的。而且每个公司里的员工质量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总有少数优秀,多数一般,和少数处于末位淘汰位置。试图强行去照顾所有人群,是不科学也不太可能的事。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立足具体事项,规避人性弱点,同时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当年去参观百胜物流仓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仓库现场的每一个人都一丝不苟地戴了头套和手套,这其实就是管理起了良性作用的例子。
管理者与其不停地和员工强调“虚的”食品卫生观念,不如具体到一条条规定事项让员工自觉遵守。
华为也是如此。华为员工有一张表,记录着当天事项,每完成一件就对应打勾。
比起不停地开职业培训填鸭式的强调效率第一,这样按部就班的操作反而更具实操性。不得不承认,华为能有今天的成绩绝对离不开它几十年以来细致的管理。
因此我认为,优秀管理的对象不应该是人,而是具体的事。
三、管理者应该如何分权?
管理者的一项权力同样也是职责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分配。
分配包括三个方面:权力、责任与利益,只有不偏不倚,在界定责任时适配利益与权力,管理效能才能发挥,人才才能被真正培养起来。
有一种现象还是很常见的,就是管理者看似分权给了下属,但在决策的档口,下属还是要回头去征求管理者的意见。
这其实就表明分权并没有分成功,下属始终无法对事情拍板。
事实上分权不是嘴上说说就分了的,它的标志应该是权力做了分配,分权的管理者就不再拥有这个权力了。
很多管理者可能是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在享受大权在握的快感,并没有做到真正分权,往往就会导致效率低下,最后买单的却是公司。
一个朋友之前就有过这样一个教训。
那时,他们公司的产品中心负责人与客户沟通,来回几次就是谈不下。后来朋友亲自和负责人一起飞去北京,他现场答应了客户提的要求,合作立马就达成了,回来后,公司同事高兴庆祝,而朋友心里却五味杂陈。
“客户提的要求并不过分,产品中心负责人为什么不能答应呢?
是因为我没有放权。这就导致他没法自己做主,来来回回联系那么多次也没有后续进展,业务受阻,那我当初设计这个岗位的初衷不就没用了么?”这之后,朋友将权力100%分配给了产品负责人。
因此,在管理上,要划定界限,尽量做到100%的分权,并适配责任与利益。
四、“家文化”是好的管理风格吗?
我们经常会在招聘页看到这样声情并茂的描述,说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欢迎每一个小伙伴,偶尔也会听到一些公司的员工表示:公司给他一种家的感觉,很舒服。
这对于企业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诚然,“家文化”代表着归属感,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惰性生长的温床。
公司与家本质的区别在于,公司除了情感归属,还有绩效要求。
公司的核心目的就是盈利,它权责分明,对成员有明确的划分,对执行要求更高,而这些都是家文化是驾驭不了的。
因此比起刻意营造家文化,完善制度、提供平台、创造绩效显然更为重要。
五、总结
所以,管理者需要万分注意这些管理思维里的常识性陷阱,要顺应环境变化、围绕核心业务调整架构,使组织与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效率,进而产生更高效益。
作者:老孟不绝望
著作权和所有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