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1《陈孔林老师讲的“面对二零二零年高考如何调整学科备考策略”》,透过培训视频,感受到的是教师责任之重。回顾之前的教学,感谢着孩子的信任,也有了于高中教育的感悟,对于青春期教育的反思。
把教育孩子[学习]和[思考]作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不是在做文字和书本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不是填鸭式浇灌……混凝土浇筑的大都是没有灵魂的工业品,用心雕琢的才是作品,才是可以传承的艺术品,甚至是一种精神。
面对知识爆炸和思想多元的时代,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哪一种所谓“正确”、“万能”的理念和思想,而是培养孩子们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没有变革和发展我们还在原始社会,但我作为老师,做为一个年长学生十几岁的成年人,我不是神,没办法为孩子们指明将来的发展趋势。只能老老实实完成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给学生思考和判断。每人都有无限精彩的未来,也许生命体可以克隆,但人生无法复制!
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所谓“教育的本源”是什么,但至少不应该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和背诵,和学习挂钩的是反感甚至是被羞辱的记忆……这样的教育又怎能被热爱?!爱我所爱,痛我所恶,这是本性,又怎么能冠以“叛逆”……所谓“叛逆”,不过是“你不懂我”。
看看身边正在作业的儿子,其实,没有孩子天生是不爱学习的。想想孩子的童年,即使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他们也要用嘴、用舌头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新世界,去了解未知的一切。那又是为什么到了初中、到了高中、到了所谓的青春期这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呢?
失衡就会产生矛盾。
我又想到了特斯拉皮卡。特斯拉皮卡的出现颠覆了现有的汽车设计理论,这也是美国人个人主义“because I can”最直接的展现。不符合现有的理论,但我能做!
我们的孩子,学的是世界上最难的数学,美国小学五年级能背九九乘法表,那是天才,中国孩子二年级背不过,我们会怀疑孩子的智商堪忧。那为什么我们的发明创造不是最强的?我们的艺术创意不是最牛的?为什么诺贝尔奖只有一个?
凡此种种,痛心不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到底是扼杀了还是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考力和判断能力呢?回想一下上课的口头语:在孩子渴望思考的时候,我们说“你不用想,你想的是错的”“按我的来”“你就这么做……”“你要1-2-3按步骤来”,在应试教育里,这一切都那么自然。
幼儿园可以,小学可以,初中也可以,高中呢?大学呢?孩子长大的不只是身体,头脑里产生的也不只是欲望和荷尔蒙,还有思考的能力!抵制,抵触,抵抗!然后被扣上了叛逆的帽子。有人默默忍受,等待枷锁的释放,之后就是潇洒放纵。没有了思考能力也就没有了判断能力,那孩子的将来,只能靠祖辈福荫加持的运气了。有的孩子激烈抵抗,遭到四面八方的指责说教,然后就会有更激烈的对抗!应该怪谁?
莫求曲中意,满纸皆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