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夜,静得像一潭水,似乎所有的生灵都已经熟睡了,一切显得那么安谧。只有钟表的滴答声在告诉着我时间已经进入深夜。
一个人躺在床上,翻阅着新华网,想借以给自己催眠,然而阅读却让我更加清醒。看着字里行间一幅幅父母给孩子送行的画面和载满汽车后背箱食物的照片。每次离家远行,父母对我的“唠叨”画面悄然浮现在眼前。这种“唠叨”承载了父母深深的爱与牵挂。
塞满行李包的爱
初中,高中的生活都在离家五十公里以外的县城学习。那是候农村的道路不是很通畅,通往县城的客车一周只有一趟,交通极为不便。学校的环境也比较艰苦,我们这些住校的学生每周都要回家去拿吃的,喝的。每周一次回家,母亲都会下厨做很多好吃的,再给我塞满两三个行李包吃的,喝的,够用的。还会絮絮叨叨的给我交代一番,每一个东西怎么用,早晨记得要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等等。那时候对母亲的这种表现极为不满,总觉得特别啰嗦。常常不顾父母的感受就会抗拒,嫌弃,甚至还会趁父母不在,偷偷从行李中取出装好的东西,丢下一下一部分。如今长大了才体会到行李包中原来塞得并不是吃的,喝的,防暑的,防冻的物件,而是父母塞满等到爱。
车站的“絮叨”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到了大学生活,离家的日子越来越长,父母与我的相聚也越来越少。每当上学出行母亲总会陪我走好几里的路程,一路的“絮叨”送我到车站,目不转睛的望着我走进车站,并看着汽车缓缓的远行,直到消失在山路的尽头,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于是车站成了父母对我归来的期盼。常常听姐姐说,到快放学的时日,母亲每天都会拿着日历翻阅,并在日历上涂上自己能看懂的小圈圈,这个小圈圈是她计算我回家的时日。等到我回家的日子,母亲就会焦急的走出走进,垫着脚尖望着修到离家不远处的车站,希望第一时间看到我的出现。每次接到我,母亲都会从上到下的打量一番,仔细看看我的变化,非要找出我变瘦的依据,拿来絮叨我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电话里的“啰嗦”
长大成家了,因为工作的忙碌和距离的遥远,与父母见面的日子只有春节短暂的七八天时间。大多时候都是电话或微信与父母联系。每次通话母亲还是一副叮嘱小孩的样子,虚寒问暖。“上班累不累呀,在外面要吃好,不要舍不得”等等,有时候我都插不上话,等“啰嗦”完了才能轮到我说话。如果我给老妈叮嘱,她就会立马接话,“我们都好的很,你在外面照顾好自己......。”于是我又成听众。
屋外“啪塔啪塔”的脚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是母亲。她在检查我的窗户是否关严实。静静的听着门外母亲慢慢走远的脚步声,带着母亲“絮叨与啰嗦”的画面不知不觉进入了甜美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