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八卦不可扒,本是高大不可亵渎的形象,过多了解后,可能觉得他们也并非那么完美。
苏轼一生写词无数,他的词中却很少提及妻儿。那他一生中到底有没有娶妻,与妻子感情如何呢?
绕床弄青梅,少年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写给王弗的。与他是少年夫妻的王弗,大家闺秀,端庄优雅,既做的了时代女子该做的事,又能读能写,在苏轼偶尔卡壳时,能一语道破。可以给他浪漫,在诗文上有共同语言。
唐宋的诗人,大都不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们都太过真性情。比如孟浩然,好不容易见到皇上,一句“明主弃”,让皇上甩袖而去。后来两次接待朋友,一次误前程,一次丢了命。李白就更不用说了,让贵妃磨墨,这些旷世之举,豪放倒是豪放了。至于苏轼,同样不拘小节。他不善于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所以,苏轼的前十年,也就是他正年轻气盛的时候,多亏了有远见、有卓越智慧的夫人在旁,替他铲除或者规避了一些风险。
家里来了客人或生人,王弗在屏风后边刺绣边悄悄得听。如果有疏忽,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待客人走后,给他建议。此外她还有识人之智,告诉苏轼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又该避而远之。事实证明,确实是对的。
颠沛流离中,中年扶持
十年婚姻,王弗病逝后,苏悲痛欲绝。在王弗的墓旁栽了3万棵松树,以寄托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写给王弗的。可“梦里”出现的王弗可曾料到,“不思量”的很大原因是已再娶。娶的人还是自己的堂妹王闰之。与之同墓的也是王闰之。
关于娶堂妹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太过思念王弗,而王弗堂妹和她有点像。后人的这种解释,似乎有助于维护苏轼的形象。可怎么苏轼要求同穴又不是王弗呢?其实,在王弗在世时,王闰之就已经对苏倾心不已。她们的性情也基本不同。王闰之能做的只是照顾饮食起居。如果一开始的王弗陪她终老,或许在危险苗头出现时,她就已经规避,就不会出现乌台诗案,或许更不至于烧毁苏的手稿了吧。
王闰之陪他度过了几次大贬,但同甘共苦不代表余生唯一。
王闰之没有大见识,却堪称现代贤妻良母的代表。她嫁给苏轼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陪苏轼四处贬谪。经济条件拮据,却有一大家子人要养。苏轼也生意好客爱交朋友,捉襟见肘的生活里,如果不是王润之替他打算,恐怕日常柴米油盐都入不敷出。
有一次苏轼有好友来访,苏轼与友泛于舟上,苦于没有酒待客,有鱼有菜却还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时在黄州,衣食无着。苏轼也没抱希望。妻子却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原来是妻子知道他的性子,早早提前预备了一坛酒。于当时家徒四壁的苏轼家而言,这真的很不容易。今日恰好解燃眉之急。有妻如此,苏轼之幸也!
秦楼楚馆里,忘年知己
苏轼的第三个女人是一个官妓王朝云,12岁遇东坡。彼时的东坡应该四五十岁。这个年龄差实在让人震惊。有学者分析,初遇东坡时,东坡拿了一首诗让她填词,谱成曲唱出来。这些事王闰之做不到的。所以有人讲王朝云是知己。如果只是知己,又怎会有儿子呢?苏轼的诗写得最多的是王朝云。
这是3个记载很明确的。还有人说,他的最爱不是这3个,是姓苏的自己堂妹。因为血缘关系,所以才没能娶。这个姑且不论。
只是觉得他是一位比较矛盾的一个人,“十年生死两茫茫”和3万松树是一人,同穴是一人,为之写诗最多的又是一人。有人假设,如果王弗没有早逝,或许他的一生不至于如此坎坷。浪漫,知己与贤妻都是她。便不会有后面的妻妾。少点坎坷是真,妻妾一事不敢妄下论断。毕竟“多情总被无情恼”的解读都有好多种呢。
不管他的感情如何,苏轼的通达心态都在持续影响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