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辛弃疾是诗词大家,豪放派的掌门人,概因他的诗词多悲壮激烈,读来有金戈之声,风云之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再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再比如: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硬汉柔情起来也很要命,比如人人皆知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如: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再比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的词一向格局宏大,意境高超,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再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再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他也可以很田园很小清新,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再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再比如: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他对人生的感悟现在读来亦觉得醍醐灌顶,最著名的莫过于: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晚年时他虽官场失意,却活得豁达通透,移权与子时曾写词如下: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大意说: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一天做点儿什么事儿最为适宜呢?那就是饮酒、游览、睡觉。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真真雅趣,真真大智慧!
辛弃疾在文坛的地位自不消多提,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文采如此风流的辛弃疾却是武人出身,他自小善剑法,多次率众战场杀敌,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还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
他豪迈不羁的诗词不是以旁观者身份空口感慨的,而是在刀尖剑刃翻滚,在生死之线游走后的真实心声。
有人评价他: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实在再妥帖不过。
在我看来,他最可贵的不仅是文武双全,而是他既有爱国热血又有独立的人格,既对君王忠心耿耿又有自己的判断,不是一味愚忠,同时又具备通透豁达的人生大智慧,实乃晋江武侠言情故事里的顶级男主标配啊!
辛弃疾出生时宋朝已经南渡,确切来讲他是金朝的子民,他却一心抗金兴宋,皆因他的祖父辛赞。
辛赞是个有气节有爱国情怀的人,金国攻来时为族人所累不得不留在这里,并忍气吞声做了县令,心里却一直郁郁难平。
他对辛弃疾的栽培可谓尽心尽力,小小年纪就让他从师蔡松年——金朝的丞相和大文学家,辛弃疾自小孔武有力,善剑法,又熟知军事谋略,乃一等一的天才。
祖父不忘爱国教育,从小带他登高望远,指画江山,辛弃疾目睹汉人被金人长期压迫凌辱,抗金复宋的火焰一直在胸膛熊熊燃烧。
他十八岁中了进士,春风得意,他却心怀大志,无意荣华富贵和小情小爱。
完颜亮南侵时,他二十一岁,抛下如锦前程,聚集两千人起义并投靠了耿京。
辛弃疾虽年少气盛,却颇有政治远见,力劝耿京投靠南宋,耿京顺势派他前去谈判,他慨然前往,并出色地完成任务。
可惜等他归来复命的时候,叛徒张安国勾结金军杀了耿京。
辛弃疾知道消息的时候,领着50骑闯进了5万兵马的金兵大营,活捉了正和金国将领喝酒作乐的张安国,还策反了被张安国胁迫投降金国的万余人,最后全身而退,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示众,一时名声大噪。
他的仗义,勇气,谋略,以及单刀赴会的气概令人拍案叫绝,传为佳话--------此时的辛弃疾只有23岁。
辛弃疾归了南宋,但南宋的惯例是,士大夫必须通过科举才能走阳关大道。
辛弃疾知道后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只要花三百个铜钱,买本标准教材看看就能过关了。没多久,辛弃疾果然科举考试及第。
皇帝老子也听说了辛弃疾的豪言,看见他就说:哎哟,这就是用三百个铜钱挣了我们家官职的家伙啊。
实在是狂得可敬,傲娇得可爱啊!
辛弃疾年少时的情事鲜少流出,但这样的少年英雄自少不了红颜知己相伴,他必然也曾怦然心动,柔情深种,不然怎能写出: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辛弃疾归南宋后一腔热血,先后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议厉兵秣马,重拾旧山河。可惜朝廷软弱,偏安一隅,不予采纳,只让他做个不咸不淡的文官。
不过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辛弃疾不仅才气纵横还善实务,无论他到何处上任,皆能雷厉风行,做出一份漂亮的政绩。
在湖南做节度使的时候,他一个文官竟创建了步马组合的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建营房固垒时,砖瓦缺得厉害,买都没有地方买,辛弃疾自有奇招,他下令长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领100文钱,两天之内,20万片瓦凑齐;
后来又缺垒石,因为无法驱使百姓了,辛弃疾灵机一动,调发当地囚徒去城北开凿,按照数量酌情赎罪,很短时间内垒石凑齐。
看看人家这脑袋瓜,吃一样的大米,怎么就这么灵光呢?
朝廷中有人看不惯他,谗言进谏,皇帝特降金字牌,令即日停止,他接到金牌,藏起来不表,只是督促监工的人如期完成。这份抗旨的胆识你服不服?
等做出成绩后,他闲适自如地向皇帝解释,居然被原谅了,这,这皇帝对他也算是偏爱了!
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时,恰逢灾荒,粮食紧缺,辛弃疾贴出的赈灾榜文特酷,只有八个字:闭粜者配,劫米者斩,吓得炒粮团不敢露头。
然后辛弃疾调动财政资金,让老百姓自己推选出有才可靠的人,从外地大量买粮运到江南西路,粮价一个月就被辛弃疾砸了下来,百姓灾民得以有了活路。
朱熹赞他:“虽只粗法,便有方略”。
可惜朝廷上不乏嫉贤妒能之士,他们谗言陷害,让辛弃疾一生在罢免和复官之间起起伏伏了数次,可怜一腔爱国热血,一身纵横才气,最后只落了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后来辛弃疾索性寄兴于山水田园之间,结交三五好友,其中有因大骂秦桧而出名的陈亮,大文学家党怀英,号称孔子以下第一人的朱熹......, 整日呼朋唤友,喝酒买醉,貌似也很逍遥自在。
辛弃疾曾有一阕醉后小词,很有意思: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你看看, 即便醉中他依然是无畏和勇猛的。
伴松眠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皆鸿儒,来往无白丁,这本是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可辛弃疾绝不是甘心老死户墉之人,他雄心万丈,一腔抱负,却不得不屈就于此,心里不是不憋屈的,所以也曾发出“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样的抱怨。
辛弃疾对朋友绝对称得上义薄云天,当年朱熹去世时正值朝廷严禁道学,官方下令不许朱熹的弟子为其送葬,在政治高压下,朱熹的门生故旧都不敢前来送葬,而心境悲凉的辛弃疾不顾这些,虽不是道学中人,却坚持亲自前往吊唁,并撰写祭文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到了辛弃疾66岁时,朝廷有难,无人可用,才想到起用他,被拒。
待他68岁时, 朝廷再次起用他,令他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 当年九月初十,这位壮志成空的大英雄、大文豪在其隐居的秋水堂与世长辞 。
据地方志记载,他咽气之前,从病床上强撑起来,大声呼喊了3次:“杀贼!杀贼!杀——贼!”
令闻者唏嘘泪流,又心生敬重。
有位网友总结得很好:辛弃疾最早在刀口上成名,向来以出生入死、刀光剑影为自己本色。不过倒霉的是,他生在一个窝囊的时代,不论豪杰还是庸人,活得全都是一个熊样。
即便如此,辛弃疾还是努力在荆棘丛里蹚出了一条血路,并开了一朵美丽璀璨的生命之花,让后人敬仰,让后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