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个人学习笔记,记录以供后续学习参考。
一、项目思路
引用Github中 原文: BeeHive是用于iOS的App模块化编程的框架实现方案,吸收了Spring框架Service的理念来实现模块间的API耦合。
二、项目概述
整个项目代码简单,结构清晰,优缺点共存,个人不太倾向于目前使用,但是一些思路和做法应该学习。相比其他厂出品的模块化方案,BeeHive有些稍显随意。有另一个名字更适合:“内部模块解耦框架”。
项目通过两个集合用以维护模块化信息,Module集合和Service集合。Module集合中维护每个模块中Module的class,Service集合维护Service(Protocol)和实现Impl(ViewController)。每个模块包含Protocol,Module,Impl,Service三层结构,Service可替换Protocol不能算一层独立结构。
Protocol定义Service提供的行为,对模块外暴露出来,使用者依赖相关Protocol文件进行调用。模块内部可能包含多个Service,行为集中到一个或者多个Protocol中,实现使用一个或多个ViewController。
但是模块内部只有一个Module对象(NSObject),用于接收App生命周期和Module生命周期的回调。同时,通过Module的处理,可以选择通过动态(Dynamic)方式或注解(Annotation)方式在App启动时或指定时刻进行注册。而整体App和Module的生命周期回调,通过AppDelegate继承,在BHAppDelegate中处理。
缺点:
- 项目的思路感觉有些冗余。
每个Module要提供四类文件:Protocol,Module,Impl(ViewController),Service(介于Protocol和Impl之间)。如果Module本身采用非MVC模式下,单个模块文件分层更多,不利于理解和管理。 - 代码内部数据结构有待优化
比如BHServiceManager内部维护了一个数组,数组中的对象是key为Service,value为Impl的字典。与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NSMutableDictionary,key使用Service,实现为Impl呢?检索的时候减少了手动循环过程。 - 解耦
README中也提到,主旨为Service和Impl解耦但是无法避免对Protocol的解耦。
优点:
- 宏定义实现动态配置
__attribute((used,section("segmentname,sectionname")))
通过宏定义,把变量统一存储到特殊内存块中进行一次性读取比较方便。但是目前没啥业务场景。 - 生命周期回调
可以做成Protocol实现生命周期回调定义。 - Lock
对于集合类非线程安全,进行加锁处理,使用NSRecursiveLock。
三、项目结构
BeeHive:
项目对外主入口。通过+registerDynamicModule:动态增加Service,-registerService:(Protocol*) service:(Class)创建Service(Protocol)和Impl(.h+.m)的关联。通过-createService:创建或获取Service。
BHServiceManager:
提供了注册Service和创建(获取)Service的方法。
一个Service代表一个模块,Service分为:本地plist中定义的LocalService,通过在.m中宏BeeHiveMod(ShopModule)处理的注解AnnotationService,和在程序运行中主动注册的Service。
内部维护了一个数组,数组中的对象是key为Service,value为Impl的字典。与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NSMutableDictionary,key使用Service,实现为Impl呢?
BHModuleManager:
提供加载本地Module,注解AnnotationModule和动态DynamicModule的能力。同时是提供生命周期回调的主体。
内部维护了两个数组分别存储Module和动态Module及其相应的Level。
BHModuleProtocol:
模块接口定义,可以设置level,提供了app和module生命周期进行的回调方法。
如果是DynamicModule,整个Module驱动点应该是XXXModule文件,通过宏定义BeeHiveMod被加载,或者在+load方法中注册成为动态DynamicModule。
BHServiceProtocol:
所有Service Protocol定义必须实现的底层接口。只提供-singleton:方法用于处理是否使用单例模型。
在使用框架时,每个Module中都要有一个XXXProtocol,内部定义用到的实例变量和调用方法。
这样做有非常明显的弊端:Module间并未完全解耦,需要依赖ModuleProtocol文件;XXXProtocol中定义的变量要到Impl中@synthesize一下。
BHContext:
上下文对象,提供静态环境变量初始化和维护,相当于配置中心。
BHConfig:
内部使用可变字典维护动态环境变量,作为BHContext的补充存在。
BHAppDelegate:
作为真正的AppDelegate,使用者的XXXAppDelegate需要继承,同时自定义-appication: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
即可,其他的系统回调交给BHAppDelegate处理。
BHAnnotation:
提供通过注解方式,使用BeeHiveModel和BeeHiveService注册Module和Service。具体做法是,在Module的.m文件中,添加宏定义BeeHiveMod(ShopModule),在编译期间替换成
char * kShopModuleName_mod = @“ShopModule”
,并使用__attribute((used,section("segmentname,sectionname")))
把所有包含这段宏转换后的代码变量,放到一块特殊的内存空间中以BeehiveMods命名。同理处理BeehiveServices。然后在BHAnnotation.m中使用c函数直接获取这部分数据,转换成NSString进行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