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莺
读《穿睡衣的作家》的时候,作者达尼说,有些作家在创作一部新小说的时候会去找一个比自己差的作家的作品来读,以此来壮胆和获得战斗的勇气——这么烂都能出版,我也写一部去;有些作家则会找比自己好的作品来读,以此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我虽然还不是什么作家,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我属于后者——我在创作之前,或者在修改自己的作品阶段,会找大量的我觉得好的作品来读。作品是作品最好的老师,这是我的创作信条。
这些好的作品,就如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我是如何阅读的?》里面提到的——我并没有刻意去寻找,它们只是无意中闪过我的眼帘,我认出它们来了,于是就购买了。在所有我决定要购买的书籍里(小说类),至今只有一本我是看走眼的(读不下去。真不知那本书为什么那么火,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其他的都是我的老师,我从那些作品身上学习到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一本,是我喜欢中的喜欢,是作品中的作品,不管是故事本身,叙述方式,还是文笔和描写的人性,它都是一部惊艳的作品,让我忍不住要写写它,因为我如此深爱着这个故事,这个主题。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蝲蛄吟唱的地方》(蝲蛄,la gu, 第四声和第三声)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是“蝲蛄”,这个名字让我感觉会是个有趣的故事。看了简介——描写一个7岁小女孩如何在湿地里独自成长的故事。小女孩——儿童题材,我喜欢;蝲蛄——野外、动物,也正合我意,于是便收入我的购买清单之中。我买书是不看作者的,也不看出版社的,我只关注书的内容,正因为这样,我往往会邂逅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又非常有个性的作者。当然,这部小说的作者现在已经非常有名气了。
这本书,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它的出色之处:
故事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叙述方式
语言
人性
『故事』
一个7岁的小女孩被家人一个个地抛弃,最后只剩下她和每天酗酒,神志不清,脾气暴躁的爸爸生活在一起,然而爸爸最终也离她而去了。她从7岁起,独自在湿地求生,一直活到了64岁辞世。这其中当然是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比如:
她如何做了人生的第一顿饭;
如何和海鸥庆祝了自己的生日;
如何回忆妈妈种菜然后自力更生;
如何偷爸爸的小船开到大海去;
如何采集贝类和牡蛎换钱买面粉为生;
如何发现自己的月经来潮;
如何发现自己有性冲动;
如何爱上第一个男人;
如何把自己的第一次给出去......
任何一个女孩读了都能够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而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成长,还有孤独。那孤独是醉人的,因为作者又把孤独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得到慰藉,虽然并不能完全被治愈,人终究还是需要人,却让人感觉到——也许,就是一片土地,一只小动物都比人来得可靠。
『人与自然的关系』
读这部作品,有点感觉是在读一本用散文写的生物科普书,里面出现了许许多多动物的名称、习性和动物习性背后反射出来的人的本性。
小女孩被抛弃,独自生活,连女孩会有月经这样的事也无从所知,那她如何生存?她毕竟不是生活在原始的深山野林,而是在文明社会里的一处无人问津的湿地。周围的人群,依然有着文明社会的习性,也时常会过来“招惹”她,加上她毕竟是个人,慢慢长大后,她也会有情欲和性欲。那么,这一切,她在大海的潮退潮涨中,在沼泽地中,在动物本能的交配中学习到了——如何恋爱,如何吸引异性,如何保护自己,甚至——如何干掉“他”。
同时,这样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也激发了她的天赋才华——写诗和生物研究。这些,在文明社会里,人们需要在学校里习得,而她只是生活就可信手拈来。
以前听说过狼抚养过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这个故事里,抚养她的是整个大自然,更多地披露出了人性,那是活生生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东西。
『人性』
这部作品之所以深刻,并且一出版就登美国销量的榜首是因为它虽然也有直白地描述人性的方面,但更多的是由自然和动物的本能折射和对比出来的,这就让作品更加隐晦和富有隐喻的味道了。比如,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描写:
沼泽知晓所有关于死亡的秘密,因而并不必然视之为悲剧,当然更不是罪恶。
每一次跌倒,都是大地接住了她。
如果你表现得像一个捕食者,它们就会像猎物。只要忽视它们,慢慢前进就好。
沙子比泥更能保密。
贝壳是最好的保密者。
乌鸦和泥地一样无法保守秘密,一旦它们在林子里看到奇怪的东西,就恨不得告诉全世界。
如果一只鸟变得和同类不一样——外形损毁或受伤了——它会更容易引来捕食者,所以,鸟群中的其他鸟会杀死它。这好过引来鹰,抓走它们中的另一只。
每一种萤火虫都有自己的光语。雌性得到了它们想要的东西——先是一个交配对象,然后是一顿大餐——只需要改变信号。
雄性动物只有在发情时才会缠绵。
这种冒名顶替的雄性被称为“鬼鬼祟祟的求爱者”。
物体,不论是行星还是苹果,坠落还是绕轨运行,都不是因为引力作用,而是因为它们坠入了更大质量的物体造成的光滑的时光皱褶中——如同陷入池塘的波纹中。如同宇宙中其他所有事物一样,我们跌向那些质量更大的事物。
下一个浪,下一股潮流,将会设计出另一个沙洲,再一个,但永远不会是这一个。不会是接住她的那个。教会了她一些东西的那个。
『叙述方式』
这部作品有嫌疑又有推理小说的影子,但是又做得不张扬,处理得非常微妙。刚开始读着像散文,可是读着读着故事就开始有巨大的冲突和悬疑出现了。它的顺序是错乱的,就像毕加索的画,把原本规矩的东西打破,但是你始终还能够找到故事的主线,很多细节和答案慢慢地在后半部分才流露出来,让故事的紧张感越来越强。悬疑部分,作为作者的我也很容易看出了这些处理的技巧,但我还是会被牵引着看下去,因为故事已经激发我去很想知道答案了。这也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处:葆有优美的文风,貌似散文的叙述方式同时又有强烈的悬疑。
『语言』
太喜欢她的语言了,不,应该说——太喜欢这位译者的文笔了。译者名叫王泽林,是除了《失窃的孩子》的译者柏栎之后又一位让我非常佩服的译者。后来,我去找了英文原版看了几页,我发现译者让这部作品更上一层楼了,起码在中文的翻译上做到了这一点。
译文真是太美了。我让我发现,一部作品能找到一个好的译者是多么重要啊,让原著增色不少。作品里,很多细节和景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和唯美。我读着的时候就想,故事本身就非常好了,加上这么动人的语言,拍成电影肯定很受欢迎。果真,电影版权已被买去,我们就期待影视版吧。下面分享一些我觉得特别美的句子:
大海唱着男低音,海鸥和着女高音。
这儿一滴,那儿一滴,被砸到的树叶像猫耳朵那样突然弹一下。
她等着,笔直地贴靠在着冰箱上,像一只被轧死在路上的鹳。
基娅咧嘴微笑,和爸爸对视了一眼,仿佛电路闭合般在那一瞬间联通了彼此。
它们绚烂的色彩可以穿越海上最厚的雾。
她记住了他手腕内侧淡蓝色的血管,复杂如黄蜂翅膀上的纹路。
生活已经把她变成一个粉碎专家,擅长把情绪捣碎成可储存的尺寸。
但孤独自带指南针。
月亮如美人出浴般从水中升起,一节一节爬上橡树。
天色灰暗,雾气伸出手指和海浪调情。
这种冒名顶替的雄性被称为“鬼鬼祟祟的求爱者”。
由于书中有大量的动物习性、地质、海洋、气候等专业知识,以及极为仔细的描写,如果没有实地考察或者观察是做不到的,这让我想了解这位作者到底是什么背景,竟然能像科学家一样对这些了如指掌。
经过一番搜索,我了解到了,她是一位生物学家、作家。在非洲从事动物研究多年。创建了赞比亚北卢安瓜保护项目,是美国佐治亚州斯通山脉欧文斯野生动物交流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国际野生动物》杂志编辑。
她曾与丈夫马克·欧文斯合著过三本知名的非虚构作品《哭泣的喀拉哈里沙漠》,《大象的眼睛》,《稀树草原的秘密》,讲述他们作为野生动物学家在非洲的经历,其中《哭泣的喀拉哈里沙漠》不仅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还获得“约翰·巴勒斯自然写作奖章”。此外,二人曾于1981年凭借“喀拉哈里沙漠研究计划”获得“劳力士伟业奖”,1994年获得荷兰“金色方舟骑士勋章”。这部《蝲蛄吟唱的地方》是她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她今年72岁。
我非常佩服作者的专注和对生态的热爱。就如她所写的小女孩基娅,她被称为“湿地女孩”,与人隔绝,最后却为人们奉献出了一本本湿地生态学科书,成为一名科学家。
现在,我了解了作者的背景,我也了解了小女孩的孤独也是她的孤独。当一个人全情投入到一个领域,而其他人无法与之同行的时候,我们就会迎来无法磨灭的孤独。
我也非常佩服作者的诚实和勇气。她把一个女人的成长描写得那么真实。情欲和性欲的描写用了很多隐喻,特别是“大海”,“浪潮浪涌”的意象,非常深远。性的描写真实而不是粗俗,带着原始的唯美,让人感到如此温热,仿佛把自己带回了那个情窦初开、懵懵懂懂的年华,从儿童到少年的意识明晰所带来的那种纯美和萌动,读着让人黯然泪下,起码是拨动我的心弦了。也许是,女人写女人的孤独才能这般力透纸背。
作者在接受参访时说了两段话。结合作品,让我对她有一种遥遥相望,又不愿打扰她那份孤独又专注的寂静:
"I would watch the lions in the late afternoon, the suns setting behind the dunes, and they'd be playing and tumbling with their cubs and each others' cubs. And it made me think about my girlfriends back home. It made me realize how isolated I was not to have a group. And that was one thing I wanted to write about in my novel, was the effect that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can have on a person."
翻译:“我会在下午观察狮子们,那时太阳已经落到了沙丘的后面。它们和自己的幼崽以及其他狮子的幼崽们玩耍和翻跟斗,这让我想起家里的女性朋友们。它们让我意识到我是多么与世隔绝。这就是我想写入小说的一个方面——孤立与孤独对一个人的影响。”
"I feel at home when I'm in a place like this. It doesn't matter, you can put me in the middle of a desert, or the middle of mountains, when I'm out away from everything else, I feel like I'm home."
翻译:“当我在这样一个地方,我觉得自己回到家了。你把我放在沙漠的中央,把我放在大山的中间,都没有关系,当我远离一切东西,我就感觉自己回家了。”
读完,我久久沉浸在书中那些优美的描写当中。没有亲眼见过,没有把心放在细小的事物当中,无人能够写出这么精致的内容。我也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的孤独的时候,让我们更加走近自己的内心,更加把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的每一个存在都可以教育我们,而不是只是文明世界里的学校或者老师,而往往大自然里的教育才是最鲜活的,最真实的,最入木三分的。
我由衷感谢这位作者为我们贡献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她把自己的经历,原先是非虚构的方式让我们知道远离人群的野外世界,现在又以虚构的方式把我们带入人性之中。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深耕,让它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它已成为艺术。
而现在,75岁的她开始进入文学领域,首部作品如此惊艳,是过去那么多年野外研究和生活的积累。我由衷敬佩这样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写作者。
由衷推荐大家这部作品,作者这份纯洁的心,这份和大自然的完美融合,以及对人性的感悟和亲历,值得我们去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