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始终在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庆贺春节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就有着贴春联的环节。然而,这个习俗目前却被定义为乱贴乱画,严重影响市容。为此,山东济宁特意下发通知整顿,还委派城管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撕毁春联。此举瞬间引发高度舆论,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
不妨先普及下春联的由来。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春联的来历据说有两种。首先是源自于桃符。大家知道,桃木是辟邪的好东西,道士在驱魔降妖时,手中往往拿的是桃木剑,能让妖魔鬼怪打入地狱,永不得翻身。过去,纸张少,大众就选择把门神刻在桃符上。其次是看帖。春的来临,预示着美好的开始,蕴藏着好兆头,出于对他的敬畏,人们就在立春前后张贴“宜春”字样,寓意求财接福。
早在五代时期,年轻的后蜀主孟昶在春节时曾撰写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在楹联史上有记载的首副春联。可见其历史有多么的悠久。到了明代,发展到最高顶峰。因为太祖朱元璋比较好这口,他喜欢并擅长撰写春联。有这么个故事,某年春节,为了落实贯彻自己的指示,朱元璋亲自拟道圣旨,要求全国上下,从高官到布衣,每家每户都要张贴春联,而且他还要微服私访,核查落实情况。
但总有刁民抗旨不尊。有个家庭就是光板。太祖很生气,问询原因。主人说,我家世代以阉割和宰杀猪为生,大字不识,若是情人代写,还要花费些许的润笔费,实在是划不来。太祖觉得情有可原,也就不太多的计较,当下说,那就有朕给你代写吧。他是说话顺了嘴,屠户却明白他的身份,急忙叩头谢罪。朱元璋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非常生动的描述出这家人从事的职业,同时有驱邪纳福的意思。因为这幅对联,这家的生意更加的旺盛。
逐渐的,春联不在单是春节时的独特用品,平日的生活里也随处可见,以至于还成为文化底蕴是否深厚的象征。绝佳对联的立意首先能看出创作者是否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能彰显其书法功底如何。从登科状元到女子择婿,都会有精彩的联对出现。清朝有考生等第,殿试间,皇帝其有真才实学,就随口问,你的祖父、祖母,你的父亲、母亲,都是干什么的?考生当时很紧张,因为家人从事的都是最平常的工作,说出来还怕皇上不信,或者他有别的想法。
这考生确实很机智,略加思索后回答,回禀皇上,草民的祖父和祖母从事的行业是‘玉甑蒸开天地眼,金锤敲动帝王心’,我父亲和母亲从事的行业是,‘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转乾坤’。皇上听后,当时也没弄明白,不过认真思量下,瞬间龙颜大悦,连声称赞考生的确不得了,有几把刷子,让人佩服。原来这两幅对联隐藏的意思是,他的祖父从事酿酒,祖母做弹棉花,母亲做豆腐,父亲则是买豆腐。多么巧妙的回答。
不得不说,对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业余时多读好的对联,才华横溢者更是可以多创作楹联,这是绝对的正能量。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熏陶修养和情操。至于不同的窗花,门画,从其身上能感受到剪纸工艺的精美,了解很多古知识和美好的神话传说。在观赏和创作中,真正的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品味。同时这才是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恰如,家家和美享福寿,事事吉祥传子孙。
可是发展到今天,贴春联竟然成为了不雅的举措,真的很让人匪夷所思。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年味越来越少,其实就是这些传统风俗的流失。在过去,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还有舞龙灯,舞狮子,高跷,旱船等高难度的杂耍,同时伴随猜灯谜,放飞孔明灯等典雅的文化活动。但现在,可能在个别的农村能看到,越是大都市,越难有这样的场景。
因为那个难以说出口的污染物,烟花爆竹各地已经明确春节期间禁放,所以,最多的也就是选择贴对联,贴窗花,给自己的生活求个吉祥。经过此举,看样以后贴春联也难了。不过,窃以为,济宁市此举有脱裤子放屁的嫌疑。既然贴春联如此的污浊不堪,直接和烟花爆竹同样,下个禁止张贴令就行了。大冬天的,大过年的,派那么多的城管去登门撕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真的是得不偿失。(文/孙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