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看到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也会有很多描述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之类的文章,似乎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成年人的我们已经越来越拥有不起美好的友情了。友情确实占了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甚至有人觉得友情大于爱情。
而我也非常的庆幸,身边一直有能随时随地联系的朋友,这些朋友虽然有的不在一个城市,但依然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前段时间看《我的前半生》,唐晶因为躲避贺涵申请去香港工作一年,唐晶收拾行李确定要离开的时候,电话另一头的罗子君泪流满面,并没有说更多煽情的语言也没有表达很多要挽留的意思。那一刻我哭的稀里哗啦,一旁的男朋友一脸懵逼,觉得我是不是傻了,并表示这有什么好哭的。
在唐晶的送别会上,罗子君为了让贺涵挽留唐晶,东奔西跑地去公司找贺涵,虽然最后自尊心太强的贺涵最后也没有说什么挽留唐晶的话,但罗子君的做法让我满是感动,就像她说的, 我这么想让贺涵留下你,其实想一想,是为了我自己,是我舍不得你走。瞬间我又哭的稀里哗啦。我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里边的感情刻画的都比较细腻,尤其友情这一部分。那个时候我是非常能够理解罗子君的,虽然唐晶也只是去香港,而且只有一年,我理解朋友之间那种不得已的分别,想见不能见的痛是最折磨人的。
在爱情里,有很多台词和语言都感人肺腑,但能真正触碰我内心的依然是这深入骨髓的友情。不管贺涵在前期如何表达深爱着唐晶,不管他用罗子君认为很装逼的方式为唐晶准备各种从日本空运过来的海鲜,我都觉得这些桥段并不能让我感动,也只能会赞叹一个人在爱情里可以付出很多。我认为爱情更多是冲动,是两个人某种特质的吸引,在这种冲动和吸引下才有一进一步的刻苦铭心或者两情相悦或者撕心裂肺。而友情会相对更稳妥更理性,所以在爱情里会有一见钟情,会有殉情,会有滥情这些词汇,而友情里就算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聊的很投机,也鲜有一见钟情这些词汇来描绘它。
今天刚看完的《萤火虫小巷》同样让我看的泪流满面,性格迥异,理想相差甚远,命运也截然不同的两个女孩子,从相识相知到相伴,两人已完全融入到彼此的生命里,但是人生路苦又漫长,难免有磕磕绊绊,吵吵闹闹,她们经历了无数次吵架,和解,再吵架,再和解,最终在凯蒂患癌症去世之前,她们俩的友情都在需要和被需要中不断变得刻骨铭心,让人泪流满面。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幸运的是,在上学时候每一个阶段我都有一位能够交心的闺蜜,即使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大家还是会经常甚至是每天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会分享相亲遇到的奇葩事,会分享恋爱后男友的奇葩日常照片,会分享那些连男朋友都不会告诉的小秘密。
就像我的大学闺蜜容儿,用我们俩的话说就是我们到大二下学期才对彼此有印象,然后一起上课一起做笔记,周末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减肥,一起伤春悲秋。她性格沉稳娴淑,学习成绩优异,做事认真,喜欢古诗词喜欢国学,我大大咧咧,咋咋唬唬,对什么都嗤之以鼻,做事马虎。就是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成为了好朋友。还记得大四毕业要分开,她去中科院读博,我去T大读研,我们坐在教工餐厅一开始边吃边聊,回忆着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后来就变成两个人一起哭的稀里哗啦,现在具体已记不清那天的聊天内容,但是那份默契,那份对大学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充满憧憬与迷茫,还有两人带给彼此的感动一直都在。现在我已经毕业一年,来了深圳,她还在北京读博,相隔几千里,各自恋爱着各自幸福着,会常常微信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彼此需要,另一个人会一直都在。
人生多半都是孤独的,是朋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我们还年轻,还不太懂得告别,但我希望永远不要有机会告别。我也在努力的扮演别人的朋友的角色,希望每个人都能收获美好的友情。
我们的生活中都会在少年时代或者学生时代有过许多朋友,而那些能真真正正称得上闺蜜称得上铁哥们的朋友,在你们谈了恋爱成了家有了孩子之后,你们把他们弄丢了吗?是不是生活已经磨平了你们的棱角,顺带也把自己的好朋友磨没了呢?希望我们不要被生活磨平,更不希望把自己的好朋友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