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这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
她认为“舍”最重要,在“舍”和“断”之间反复,最终达到“离”的目标。她说,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
我很喜欢她,但单就这一点来讲我的观点稍有不同,我认为“断舍离”的第一步是认识自己。
泰戈尔说:指责别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如果不能认清自己,“舍”这一步没有心灵的指引,是极难做到的。
试想一下,我告诉你:你家里杂物太多了,好多破烂儿,留着也没用,不如都扔了吧。你试试扔东西,我保证你会感受到心灵的清净自在。我猜我得到的回复很可能是:你有病吧?
如果我提出问题让你思考,可能你自己会想明白,那么“断舍离”行动的开始—“舍”就会变得容易一些。当你迈出“舍”这一步,你获得轻松自在的感受会进一步加强你的意识,然后就是良性循环了。
为什么我们习惯囤积物品?
为什么明明想扔偏偏又难舍?
为什么紧紧抓住才会有安全感?
为什么欲望越多反倒越焦虑?
为什么我们总是害怕失去那些只是可能需要的东西?
请试着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你真实面对内心,“断舍离”才不会落入自我安慰的圈套。当你真正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你才不会用囤积物品寻找安全感。家中杂乱的原因,只在于你自己。
那么,请重新思考物品与你自己的关系。
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
我真的喜欢这些东西吗?
我真的要继续这样混乱的生活吗?
它真的是我需要的吗?是适合我的吗?我发自内心的喜欢它吗?
物品的囤积,恰恰是由于目标不清晰造成的。在扔东西之前,先思考你想要的生活。只留下你喜欢的让你怦然心动的东西,这才是理想生活的开始。
不需要的、不适合的、不喜欢的东西,请下定决心放手。放弃“也许以后还用的着”的念头,专注现在,只选择你爱的物品,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最早出自易经的“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而舍弃,其实就是直面自身。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永远都是你自己。
“断舍离”的时间轴永远定位在:当下。
现代社会,物品极大丰富,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这一切都引诱我们对于物质无限的占有欲。结果就是物品越来越多,不仅占据你的生活空间,还占据你宝贵的时间,不知不觉中,你开始为物质所控,并习惯性的依赖它们。
庄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一味热衷获取,追求享受,只会在物欲的漩涡中迷失方向。
松浦弥太郎说,人生本应轻装上阵。丢弃不必要的情绪和欲望,留下真正需要的物品,才能换得饱满而轻盈的人生。
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让灵魂成长。
舍弃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决心一下,它就变成了“轻松时刻”。每丢弃一件东西,你都会从自己的这一决断中获取力量,丢掉沉重的,麻烦的,拖累的,囤积的物和事,生活才能重新开始。
当你决定放弃什么的时候,你会特别强烈的感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你一定会保留并且珍惜的东西。
在《生命的意义》书中,作者写道,对幸福的过度追求,反而阻挠了幸福的降临。
在《积极心理学》中,心理学家总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满意义的生活中,“给予”更多。
只有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