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计师你可知道,有一种修行叫做改稿,有一种神明叫做甲方,更可怕的是这个宗教全球都在信仰。
在大家抱怨改稿的时候,是否想过做设计就必须通过改稿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是否这种业内饱受折磨但又墨守成规的戒律就注定没人打破。追根溯源,是否从一开始自己就上错了车,驶向了错误的方向,朝着注定痛苦的结局越走越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自己重新定位。
在自然界,弱肉强食,要么去捕猎,要么被被捕食。在设计的大环境里也是如此,你是挖掘客户需求还是主动的Hunt客户需求。
挖掘客户需求,吃力不讨好。客户说一点,我们改一点,永远被牵制,身心俱惫,永远处于食物链的底端。
Hunt客户需求,精准出击,享受过程,游刃有余,收获颇丰,处于食物链的上层。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
什么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1.Design thinking是什么
Design thinking即设计思维,是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的设计思维。它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产品”使用本身,而是通过精准抓住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用户使用场景,以及观察在心智模型和用户使用场景双重作用下的使用行为,去设计一种真正能融入到生活,被用户所依赖的“产品”。
下面用一个实际的Logo设计案例来解释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如何应用的。
某个新成立的珠宝公司(简称为“A公司”),找到了B设计公司要求设计一个品牌Logo,然后B公司的设计稿一直无法让他们满意,直到他们联系了我们。项目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同理心(Empathy):收集客户需求
在第一次的项目会议中,MUX花了4个小时与客户一起梳理需求。 从1.做品牌包装的目的;2.客户诉求;3.设计目标,这三个方面将A公司的品牌现状、发展方向、目标客户人群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梳理。
定义(Define):分析需求,提炼问题
在首次会议过后,MUX将客户的需求进行了整理,确定了大方向,展开了前期调研、竞品分析、痛点分析和寻找机会点的设计流程。
在第二次项目会议中,对客户进行更为具体的需求定义,通过了解客户的业务范围、经营状况、发展方向等内容来确定logo设计的设计元素,包括Logo的形式、Moodboard、颜色、风格等。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在第二次会议过后,MUX进行了大量的头脑风暴,围绕着风格方向产出了很多创意构思。
方案原型(Prototype):
在头脑风暴过后,MUX将构思落地成了一个个Logo设计稿,并且在内部进行了迭代与筛选。最后将筛选出的六个初稿呈现给了客户。
在第三次方案定稿的会议中,客户在六个方案中选中了一个满意的方案,同时我们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每个方案的含义进行了诠释。
最后将定稿方案进行了细节的修正以及交付文档的制作,实现了一稿过!
理论结合实际,方能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但是在实操的过程中依然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坑等着各位。要想彻底摆脱通宵加班无数次改稿的命运,还要将下面三个核心思想牢记于心,细细品味。
要点1:Hunt(捕捉)痛点:
第一次会议之所以进行了四个多小时,是因为在这种密集的无缝的交流中,更能精准的发现客户的痛点,在全方位的品牌发展策略中提出我们的专业解决方案。
要点2:不要把客户逼成专家:
在工作中,我们一直秉持“不要把客户逼成专家”的理念,一直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客户所能理解的范围内去交流和产出合格的商业作品,而不去说或去做一些不明觉厉,故作高深的话和事。
在会议的交流中,同时通过敏捷的洞察力去了解客户的专业背景和实力,更高效的去捕猎用户需求。
要点3:Smart的工作方式:
B设计公司之所以没能让A公司满意,很大程度的是因为工作方式的问题。我们在产出设计稿之前会多次的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定义确认,以确保产出不变形。
作为乙方,我们拿出了自己专业的态度,一直在为用户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客户的要求,不是客户说怎么改就怎么改,而是告诉客户我们这样做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让客户来做选择题。
作为交互设计师在面对甲方客户时最难的不是活儿干的怎么样,而是搞清楚客户想要的是什么,精准定义客户需求并挖掘出客户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把客户的各种需求具象化,做一个demand hunter。这样在产出设计稿时将更加准确、高效,设计界中的“一稿过”神话不再是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