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起李清照,相信喜欢宋词的姑娘们,一定会对这位号称千古第一才女的宋词大家,心头独好。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我抄在中学日记本里,她的一首宋词。那时的我,除了感觉文字的奇幻以外,还特别惊讶李清照大胆的在诗作中写出了自己好酒的一面。
这种真实让人觉得,她可是活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女豪范,让我很羡慕。
后来,看了她写的《打马图经序》,才知道这就是好赌之人的生活写真呀。
太让人惊讶了。再后来,看到很多李清照迷,总为她后来有没有再嫁的事情争个不停,那时自己也会被带节奏。
总觉得她跟丈夫赵明诚那么相爱,他们的爱情故事那么虐狗,经历过这样的爱情的人,怎么可能改嫁呢?
后来看过很多史料,知道了改嫁这事是真的。丈夫甚至违背她的心愿纳妾,而且李清照后来真的是遇到了一个渣男,接着又很罕见的离婚。这一连串的经历,让我差点都不相信爱情了。
毕竟这种对比太刻骨铭心,后来我觉得自己真正理解并懂得李清照的时候,还是因为她主动对渣男提出离婚,不惜自己牢狱之灾的勇气而动容。
我觉得,这样的李清照才是我记忆中的李清照。
才是既能写情诗“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满腔爱国情怀的大抱负的李清照呀。
不一样的李清照,人生从未走过寻常路。
02
在传统里男尊女卑的文化语境下,“女子无才便是德”曾是世人的共识。
中国历史里,能靠才气留名的女性实在是少之又少。李清照当然是个例外,也必然是个例外。
她一生中,情感受到的煎熬和兵荒马乱中的颠沛流离,绝不比任何一个留名青史的伟大男性少。
她的人生选择,今天看来,真是远远超出了她所处的时代。
所以她的所做作为,总会招来更多的非议,承受更多的压力也不足为奇了。
1084年的春天,李清照出生在山东济南,也就是有趵突泉的那个地方。
也许是此处人杰地灵,出生于文人士大夫家庭的李清照,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知名弟子,才思过人,曾是一名进士。不仅文学修养极高,他对历史的了解和积淀更是远超同辈人。
李格非的《史传辨志》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不少人甚至把他和写出《史记》的司马迁相提并论。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才华和读史的兴趣,远超她的弟弟。
李清照在“抓周”时,两次巧合抓起了毛笔,隐喻着这个女子一生不爱女红和脂粉,自有所爱。
后来李清照的生母去世,但李清照的童年,似乎也没有什么阴影。
一是她的父亲发现了女儿在读书和写诗方面的天赋,有意灌输及培养更多;二是她的继母王氏,算是通情达理的开明之人,对李清照爱读书写诗这些事很是支持。
李清照是在一个少见的开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少女。
直到她在汴京的书画城和父亲以及家人购买笔墨纸砚时,迎面过来了两个青年和父亲打招呼,这两人都是父亲的在太学时的学生。
其中一个文质彬彬的男生赵明诚,给李清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躲在继母的身后,情窦初开的她,与赵明诚的眼神一相遇,就明白什么叫做一见钟情。
当赵明诚再次与李清照相遇时,他已经确定,这个女孩就是自己未来的妻子。
实际上,他们的结合一开始就暗流涌动。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属于“当权派”,与李清照父亲赵格非持不同的政见,分属两个阵营,只是那时两派矛盾尚未激化。
只因赵明诚和李清照两人的心心相印,当时的矛盾,并没有被大家所重视,或者说是被两个家庭,选择性忽略了。
这对知识分子亲家,对子女的婚事优先肯定孩子情投意合的重要性。
1101年时,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两人完婚。果然是情投意合的一对才子佳人,两个人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诗词,背不完的典故。
如果说,过去李清照的生命里,文学是伴她成长的明灯,那么古玩就是丈夫赵明诚一生的挚爱,今天看来是“收藏的爱好”。
这个本来是有钱人专属的爱好,可对于囊中羞涩又对历史特别热爱的赵明诚,“收藏”古玩已经到了让他痴狂的地步。
李清照在和丈夫相处的过程中,正所谓爱屋及乌吧,感受到了收藏这个爱好所带来的别样的乐趣。
这是她婚后培养出来的新爱好。
两个人常常为了买一副字画和碑帖,需要典当衣服和首饰以及家中值钱的东西。
每每获得一枚珍品,两个人喜笑颜开的买些瓜果,一边吃一边品鉴“相对展玩咀嚼”,两人聊天的话题都是深层次的中国文化交流。
那时的李清照,借着自己的记性好,每次都要和丈夫相互问答,对书中的史料,在哪本书哪一页甚至是哪一行,谁先答中了谁就赢,赢者喝茶。
每次李清照赢了以后,忍不住举杯大笑,时常把茶水泼到了怀里。
这个在爱情中的小过往,被清代诗人在词中描述为:“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样恩爱的夫妻,世间果然少有。
03
可乱世里,爱情的滋味又是复杂多样的。
婚后,因为党派之争波及家庭,短短几年时间,李清照竟成了罪臣之女。
而公公并未出手相救,此时,丈夫的软弱已初现端倪。
这种哀怨在心里生了根,也随着夫妻相处中的情感开始降温。
这时的李清照,选择回故乡和家人继续相守,直到春暖花开,云开雾散时,夫妻才重聚。
尽管两人感情笃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东西也会起变化。因两人没有子女,这在当时是非常忌讳的事儿。
尽管那时男子可以纳妾,但因为深爱妻子李清照,加上家里所有的钱财,几乎都拿来买了古玩,赵明诚最初并没有更多的财力纳妾。
直到后来赵明诚做了官,俸禄不断上升。加之父亲死后,特别向他强调了传承子嗣的遗愿。
后来赵明诚趁着去外地做官,与李清照异地相处时,在没有告知李清照的情况下,赵明诚纳妾了。
这件事在李清照的心里,可以说是万箭穿心。毕竟,她一直视丈夫为生命里的“唯一”。
为此,李清照痛苦了很久,但最后想到了为了赵家的血脉,她竟也想通了。也许爱里,本来就需要委曲求全吧。
只是这辈子能和赵明诚谈诗鉴古的人,永远也只有李清照了。
不管再晚拿回来的东西,赵明诚都要喊李清照一起把玩。
后来的后来,随着金兵攻陷东京汴梁,活捉了徽钦二帝,乱世中文物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
两人又不愿意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落在了金兵之手。在万般无奈之下,两人选了家藏中古玩价值高、重量轻的,装了整整十五大车,迁往安全的地方。
就在此时,丈夫赵明诚奉旨去南京任官,于是李清照就和几十车文物,留在安徽。
两人分别时,赵明诚还对李清照有必须保留什么东西的嘱托:
“万不得已的时候先扔掉行李,然后是衣服被褥,其次是书籍卷轴,最后是金石古器,唯独宗庙礼器,必须带在身边共存亡。”
因为这个叮嘱,李清照一路上吃尽了苦头。
结果,赵明诚染了疟疾,自己自行服用了一些药物,最终病入膏肓。在闭眼的最后一刻,李清照终于赶到了。
丈夫指了指书桌上正在书写的《金石录》,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
李清照伤心之后,暗下决心:自己要把丈夫耗尽一生的《金石录》完成好。
这里面,有着夫妻两人一辈子共同的记忆。可是乱世中,一个女人要是独自生活下来该有多难。
还有不少心术不正的人,惦记着李清照手上存着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
其中有一个军人张汝舟,这人后来还成为了李清照的再婚丈夫。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李清照选择再嫁,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举动。这有悖于“从一而终”的传统伦理,加之才女和这个军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
此前她和丈夫过的是神仙眷侣的日子,现在她怎么就把眼光放的这么低?
更不幸的是,这个张汝舟是一个真正的渣男。他除了惦记李清照的财富,根本就不把这位女子的才情放在眼里,甚至多次家暴。
最终,李清照决定主动放弃这段婚姻。
可在她所处的时代,女子是没有资格提出离婚的。如果女子提出离婚,必须要坐牢。
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李清照也要坚持告张汝舟在文凭上造假。
只有当张汝舟遭遇牢狱之灾时,李清照才能结束这段婚姻。幸好,李清照找到了一位远房亲戚帮忙,再加上张汝舟犯罪事实确凿,最终李清照经历了七天牢狱之灾后,重获了自由。
从此以后,李清照就选择独自在一盏孤灯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
她不断的完成着丈夫未完成的《金石录》,为中国文化历史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书写在《金石录后序》里的文字,表达出她传承丈夫遗愿的使命。
在我看来,李清照远比她的丈夫更坚毅,她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照亮丈夫人生的明灯。
一个女人,经历了丧夫之痛又遇渣男,等她再度活出真正的自我时,经历了更深刻的自我觉醒。
我非常认可,贾行家老师对李清照在丧夫之后短暂再婚的解读。
乱世中的李清照,一个女子,为了追上逃离的皇上,捐出这些代表着中国文化精髓的金石,是有多艰难。
为了保住这些金石,她唯一的选择,就是找一个拥有武力的男人依靠,只是后来发现所托非良人。
贾行家认为:“李清照选的是一条更漫长更痛苦的路,坚忍不是为了自己苟活,而是出于传统文化形成的一种道德使命。因此李清照的改嫁不只情有可原,而且更可敬。”
李清照用自己方式,把自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活成有文化担当的千古文人,的确令人动容。心中有光亮的人,不自觉就会活成一盏照亮别人的灯。
此刻的我坐在灯下,仿佛透过纸面,穿越千年,看到当年的她,在灯下,苍老而又坚毅的背影。
我想,这是李清照教会我们一种更高级的爱与坚守,这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吧。
本文参考文献:
随园散人《李清照传》
《贾行家说文章千古事》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