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考上东大和哈佛》读后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书是必不可少的。我常常看一些书,不仅看文学书,也看很多跟教育有关的书。但是虽然我看了很多书,却没有觉得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感觉就像是润物细无声似的,不过接受了一种原生态似的滋养而已。我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好像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忙啊,生活中的事情太多太杂了。但这是真正的理由还是借口呢?我自己都有点怀疑。当我看了日本的学者本山胜宽写的一本书之后,我觉得清醒了很多。
真的,读一本好书就好象认识了一个很宽厚的朋友,而如果他是智者,就更加三生有幸了,不管他的年龄、性别、国度,都不妨碍我从他那里获得智慧和对人生的感悟。
我看这本书时,常常拿作者和我对照。既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思考作者的人生。作为读者,我有我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我看到作者是1981年出生的,比我小十几岁,当然,比我小二十几岁的人中有成就的也有很多。所以我就想啊,为什么成功的是“他”而不是我呢?我从本山胜宽的这本书中找到了最明确的答案。
我对本山胜宽的关于成功学习的方程式进行了分析和推理,他说:学习成果=资质X策略X时间X效率。我想:资质是每个人头脑天生的能力,人的资质天生的没有什么区别。时间不必解释了,每个人一天拥有的是一模一样的24个小时。效率是每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果。策略是针对学习的目的、目标,彻底思考应该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既然资质和时间是差不多的,效率又是由学习效果来决定的。那么真正决定学习成果的一项是策略。也就是说,策略是成功学习的关键。
于是我又重点探究书里的第二部分:具备取得胜利的“策略”。他说:构成策略的要素是树立目标、搜集信息、计划法、动机。具体地说就是搞清楚学习的目的、目标,分析“我需要什么才能达到目标”,了解“我现在的计划到底是为了什么?怎么想?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最高效果,达到最终目标。我重点摘抄了这句话,我终于发现,树立目标、有学习的动机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这与“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不谋而合。
关于这一点我是可以在书中找到根据的。书中介绍说,本山胜宽上高二时,他们的所有老师都确定他不可能考上东京大学。但是本山胜宽回家自学一年,就考上了。后来,他还一边打工一边挤时间,成功地考上了哈佛,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韩语等等,书里似乎是用他这样的成就来说明:只要是人,任何人都可以成功。然而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早已使人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天才了。
我选择了另一个视角来看他的成绩:
本山胜宽高二的时候为什么被所有老师认定为不可能考上东京大学呢?这只能说明他当时的成绩的确不好,起点比较低。那么在高二之前很贫穷的他在高三之后其实还是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为什么却能发生惊人的变化呢?原因是他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强烈的动机——一定要考上东大。所以他发挥出完全的能量去了解目标,分解目标,达到目标。在那段日子里他把所有的能量发挥出来了。所以,同样的本山胜宽,在高二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里的学习成果还没有他高三一年的学习成果大。可见,有目标有动机是成功的关键。
在这时我再来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成功”就有点汗颜了。因为他树立的目标是考上东大,哈佛,他有这样明确的目标。而我的目标呢?我到底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又怎么谈得上了解目标和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呢?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反省自己,不能因为繁琐的工作而忙得没有头绪。
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没有想过要达到什么目标,更没有思考订一个什么计划去完成哪些学习任务才能达到目标。没有学习的动机,自然就没有行动。
书里还说,不管头脑多好,多么熟知考试对策,拥有多棒的题库,要是学习时间为零,学习成果也就是零。还说,只有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学习时间。这一点不正说明了我们的差距是怎么形成的吗?同样是上学,学生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却完全是不一样的。
而没有目标没有动机,那么为什么而全神贯注地投入时间呢?
看了本山胜宽的这本书,我还想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问题。人性中的有一个弱点叫不思进取,随遇而安。特别是在安逸的生活里往往就没有什么进取心。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这个故事固然是假的,但是它的寓意真的很好,具有很强的激励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由于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的变化,让人在不易察觉中完成了整个蜕变,待醒悟过来却为时已晚。
温习这个故事之后,我认为本山胜宽的觉醒是及时的。如果更早一些,他的成就肯定会更高。所以我很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早一点觉醒,早日树立自己的目标,珍惜时间。他们生活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时代,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虚度光阴。
而我自己呢?人到中年了,一定不能泄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一定要当一个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秋彦写于2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