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虐童文章已经无数,我实在无心来蹭热点,但却在读书时看到一个问题:我们或许很有心要去做好一件事,但是我们怎么确保自己真的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呢?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作者克里斯坦森教授给的答案是:看你的资源都流到哪里去了。用我们中国智慧来说: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这篇笔记,期望能够带着你从热点切入,然后思考一下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停下来,也观一下自己的“行”。
两次虐童事件都有了初步的处理结果,王煜全老师一篇专栏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他问:为什么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还是总会有人下得了手虐待呢?
这是装一个摄像头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吗?会让孩子受到伤害的,难道仅仅只是药片,打针,甚至极端的猥亵?一个无意间的冷眼,一种冷暴力的教育方式,难道对孩子就没有心理影响么?很多现代心理咨询会探讨童年阴影的问题,摄像头的安装,对待幼儿园教师更加严厉的管束,真的是件好事情么?
问题在哪里?我想到的是:为什么虐童的人会当上老师?为什么更优秀的人并不愿意去当幼儿园老师教育下一代呢?
在我的认知水平里,觉得幼儿园老师和中小学老师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加要求老师关爱孩子,而不是在学科教育层面的水平。可事实上,这对于老师的要求更高。孩子很容易成为老师负面情绪的发泄,无论是体现在身体虐待还是精神情感层面,都会伤害到孩子。
能够真心爱孩子的老师多不多?很多。但是面对那么多孩子,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教师专业能力的多不多?恐怕就少了,特别是在目前体质下,幼儿园老师的收入并不高。没有足够好的收入回报和职业前景,就算喜欢孩子的优秀人才,也有很多其他的选择,最终在这样的行业里,很难吸引或者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数据来源:《幼儿园再掀辞职潮,幼师就这么没前途?》
王煜全老师说,他问过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孙瑞雪,她从20年前就开始办国内幼儿园,为什么他们不赶快搞连锁,赶快上市呢?孙瑞雪说:她找不到那么多合格的幼教老师!刚刚毕业的老师,他们自己都还只是一个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只有等这些幼教老师的内心慢慢健全起来,才能专业地照顾好幼儿园的孩子。幼教行业又不是光鲜亮丽的金融投行或咨询,哪儿来的那么多人才呢?加快连锁速度,然后上市,这不等于害人么?
所以,不用看幼儿园们到底说了什么,只有幼教老师得到了足够正确的激励,他们才会把相应的服务提供给孩子。我们要关注的是,幼儿园们把稀缺的资源到底投入了哪里?是装了几个摄像头,然后拿钱去打政府和媒体关系了?还是真正在幼教的长期培养上?
不仅观其言,还要听其行。说什么不重要,关键看你到底是怎么做的。其实这个原则背后的假设就是:每个人、每个机构或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配置才是真正体现了这家公司到底执行的是什么策略。
比方说,直至今日很多人都依然对保险业有偏见,这是由于过去那么多年来错误的销售方式以及不合格的销售人才导致的。而如今,有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才加入到保险业。比如吉力所在的理想区和带领的Attraction团队,几乎一半以上有硕士学历,还有为数众多的投行、律师、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转行加入。
为什么?因为薪资水平得到逐步提升,以及不合格人才被清除出这个行业。在2012年,某大型保险公司的国内子公司甚至炒掉所有不合格的代理人,抱着哪怕从零开始的决心,短短五年后的今天,则成为上市集团每年高增长的动力来源。
现在顶尖的保险公司策略非常清楚:建立优秀的代理人体系。产品研发是很重要,但在目前竞争环境下,靠一个产品赢得市场和客户信任,根本不可能。那么,就在保证产品和后勤服务的基础上,花钱在培养代理人团队身上,用尽可能好的薪水条件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跳槽全职加入,让他们为公司创立优良的口碑,这投资回报率远远比在CCTV打几个广告高得多。
所以如果你现在想加入保险业,就得考察这个团队是否重视团队系统和长远人才培养,并且到底做了些啥?这家公司是否把培训体系作为重要的战略,以及具体实施了哪些项目?听面试者怎么吹是没有用处的,亲自观摩几次培训的内容,你就知道到底是忽悠还是真实的。
同样道理,在每个人的生活上。如果有人口口声声说自己重视家庭,但是实际上他依然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很少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其实他的“真实策略”中依然是把资源更多地分配在了工作上。因为工作的成果相比家庭陪伴而言,是更加立竿见影看到反馈的。于是很多人渐渐地偏了自己的目标。或许当事业有成时,家庭也面临了分裂,孩子或许也不会真的把你当作一个爸爸或妈妈。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书中这么说,“你可以尽情地谈论自己的生活,谈论有什么清晰的目标和战略,但是如果你投入的资源和你的战略方向不一致,这些谈论都毫无意义”。如果你真的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那么在分配各种自由支配的时间方面,对家人的考虑是不是你的最优选选择呢?这个相信每个人自己心理都明白。
观其言,听其行。看待别人,看待自己,都是如此。期望对你也有所启发。